編者按:俗話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當新冠疫情2020年席卷世界,一個跨國家庭不僅說“兩國話”,還經(jīng)歷了兩國抗疫。海外華僑華人今年可謂抗疫“打全場”,數(shù)不清多少故事值得講述——講給中國人聽,也講給外國人聽。歐洲抗疫故事第三篇,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是一個群體的故事,敬請查收。
羅馬11月18日電 新冠疫情暴發(fā)后,很多意大利人居家辦公,似乎比從前清閑了不少,但《世界中國》雜志社社長胡蘭波更忙了:除了忙活雜志,她還要協(xié)調全家人跨越萬里的“抗疫生活”。
11月10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人們戴著口罩走在羅馬市政廳前。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胡蘭波擁有一個國際家庭:三十多年前,她加入由九輛車組成的絲路車隊,從中國出發(fā),歷時三個月到達巴黎。旅途中,意大利國家電視臺一名帥小伙一路上給胡蘭波忙前忙后,最終贏得她的芳心,旅程結束后兩人終成眷屬。他們的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后,又回到中國推廣意大利葡萄酒。
武漢發(fā)生疫情時,孩子們都在北京工作!皼]看出他們有什么恐懼,他們也沒有返回意大利的想法,還能陪伴86歲的姥姥,幫她買菜。他們還參加了意大利國家三臺的視頻直播,向意大利人講述中國的抗疫生活!焙m波也很淡定。
媽媽當然惦念孩子,但胡蘭波并沒建議他們回意大利!拔抑浪麄兂墒炝,有足夠勇氣與中國人一起抗疫!
圖中為胡蘭波長子胡陽陽(右)、二兒子胡偉鷗(左)。由受訪者提供
時至2月,二兒子偉鷗被所在的意大利公司召回。在當?shù)馗綦x了14天后,正趕上意大利開始因疫情“封城”。和兒子在一起,胡蘭波覺得踏實了好多。“災難中,家人在一起,生死都是溫暖的。”
11月6日,在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前行人稀少。新華社發(fā)(阿爾貝托·林格利亞 攝)
面對洶涌而來的疫情,胡蘭波的丈夫起初并不在乎!八^續(xù)往酒吧跑,怎么說都沒用,還可憐巴巴地說就這點樂趣還給剝奪了不成”!胺獬恰贝胧┫拢瓢梢膊粶薁I業(yè)了。他每天看著感染數(shù)字迅速攀升,覺得心驚肉跳,終于戴上了朋友給的口罩。
10月26日,意大利首都羅馬鮮花廣場上兩家餐館臨近18時準備打烊。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意大利深陷疫情之中,已居家辦公的胡蘭波接到一位意大利女士的求助信息,問她能否給自己的孩子找些口罩,她5歲的兒子有白血病,在醫(yī)院接受治療時必須戴口罩。但在當時的意大利,連普通的成人口罩都很難買到,更何況是兒童口罩?
11月12日,醫(yī)護人員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的圣奧爾索拉—馬爾皮吉醫(yī)院的新冠隔離區(qū)工作。新華社發(fā)(詹尼·斯基基 攝)
胡蘭波并不氣餒。她借助社交平臺,聯(lián)系到兩位住在羅馬的中國女士,她們愿意提供50片兒童口罩。
這個小小的成功讓胡蘭波大受鼓舞,她聯(lián)系朋友一道籌集了一萬歐元,購買了兩萬片口罩,捐給羅馬一家兒科醫(yī)院。
胡蘭波說:“意大利華僑華人處在獨特的情境中:我們受中國文化熏陶,富有集體主義精神,但長期在意大利生活又使我們成為意大利的一部分,這使我們在疫情面前感到有一種特殊責任!
她說,不少意大利人可能認為華僑圈比較封閉,但現(xiàn)實是,意大利疫情暴發(fā)后,以協(xié)會為單位、以家庭為單位、以個人名義,很多華僑華人都參與了贈送口罩等善舉。
11月4日,游客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戴著口罩參觀斗獸場。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身為作家的胡蘭波一直在思考華僑華人在中意兩國抗疫中的角色,也與很多人交換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想法浮現(xiàn)在腦海:何不把大家的想法和行動記載下來,供更多的人了解和思考?
于是,胡蘭波開始行動,請各行各業(yè)旅意華僑華人書寫自己的抗疫故事,結集成冊。作者遍布意大利各地,職業(yè)包括旅行社老板、演員、翻譯、設計師、作家、音樂家、教師等。
胡蘭波說:“有人談到武漢疫情暴發(fā)時意大利當?shù)匾恍┤藢θA僑的恐懼與歧視,有人敘述了自己捐贈口罩的過程,有人講述陪同中國援意抗疫醫(yī)療隊的情況,有人講中文學校的狀況,有人講述自己如何在封城時期寫下日記,有人講述中意文化的差別等。大家遭遇不同的困境,但全書字里行間卻體現(xiàn)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收集、編輯和翻譯書稿成了疫情期間胡蘭波一項大工程。經(jīng)過幾個月艱苦努力,這本中意雙語“疫情筆記”今年10月終于面世。
2014年9月30日,時任意大利駐華大使白達寧(左)在其位于北京的官邸向胡蘭波頒發(fā)意大利之星騎士勛章和證書,以表彰她為中意兩國間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貢獻。(由受訪者提供,王虹攝)
意大利《信使報》總編波奇認為,如此多的華僑華人一起記錄疫情時期的生活與工作,文字既飽含對意大利的情感,又以親身經(jīng)歷詮釋了中國文化,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胡蘭波說,這本232頁的書是意大利華僑華人向意大利主流社會的一次發(fā)聲,有著特殊意義。
(記者 陳占秋 劉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