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張玉佳
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揮動手中的五星紅旗,齊唱《我和我的祖國》。
原創(chuàng)紅色兒童劇目《賣蔗埔的槍聲》在“傳承紅色基因 燈塔領航青春”2021年廣東省少先隊員離隊、入團儀式暨14歲集體生日活動中上演。
(本版圖片均由團廣東省委提供)
在汕頭僑批文物館內,香港青年陳偉平在一封泛黃的批文前停住了腳步,這是一封周恩來總理寫給捐款助力抗日戰(zhàn)爭華僑的回批。作為廣州市黃埔區(qū)第一個就職于國有企業(yè)的港籍管理人員,陳偉平深有感觸地說:“12萬僑批的故事背后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我們要承擔起這一代青年的歷史使命。”
5月,團廣東省委開展“百年追夢 青春激蕩”粵港澳青少年紅色尋根之旅省級示范活動,港澳青年代表先后赴廣東各地開展研學交流。這次尋根之旅中,革命烈士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令他們備受感動。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團廣東省委緊緊抓住廣東“雙區(qū)”建設的重大戰(zhàn)略機遇,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積極聯動港澳青年、帶領廣大南粵青少年學習黨的奮斗歷程,體悟黨的偉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
在傳承中學史,在學史中傳承
作為廣東省黨員先鋒青少年宣講團榮譽團長,鐘南山院士勉勵省市兩級22支黨員先鋒隊伍持續(xù)深化宣講行動,將“傳承”帶到學校、鄉(xiāng)村、社區(qū)、企業(yè)、新興青年聚集地,他向青年寄語:“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你們見證了時代的偉大,也參與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時代。”
彭湃烈士孫女彭伊娜為青年學生們動情講述了彭湃烈士和彭士祿院士的故事。彭湃烈士為了理想事業(yè)不怕犧牲、敢于抗爭,彭士祿院士為了祖國事業(yè)毅然踏入毫無前人經驗的空白領域進行“開荒”。
這些革命先烈的故事讓臺下的港澳青年代表為之動容。他們紛紛表示,要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廣東青少年在“世界讀書日”廣泛開展讀書學史活動。以高校和圖書館為單位舉辦的“閱讀馬拉松”學習模式首先火熱起來,廣東各地青年閱讀紅色經典書目,通過訪談沙龍、交換書籍、分享讀后感想、趣味知識競答、研學培訓等方式既“學”又“思”。
廣東潮汕民政、公檢法、消防、能源等各行業(yè)各領域青年創(chuàng)新踐行“讀黨史+志愿服務1小時”模式,每次集中學習黨史后,他們便走上街頭,結合各行業(yè)的工作內容和特性,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志愿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體現傳承,將“學思踐悟”進行到底。
在廣州“吾悅·青年之家”,年過半百的盧智浩正神采奕奕地講述著從前的故事,30名身穿校服的少年圍坐在一起,聽得入了迷。盧智浩是廣州市委老干部局志愿宣講團成員,他說:“作為一個老黨員,我有這個責任,把經歷過、看過、聽過的先輩奮斗歷史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知道在這個城市里,祖輩們曾歷經一條怎樣艱難曲折的路,才迎來今天的美好生活。”
老紅軍黃錫泰就曾走過這一艱難曲折的道路。黃錫泰今年99歲,已有75年黨齡。23歲那年他作為一名通訊兵,跟隨部隊從東北轉戰(zhàn)到海南,歷經國內各大戰(zhàn)役。在四平戰(zhàn)役中,黃錫泰不幸負傷,導致右眼失明,左手橈動脈附近有一塊彈片至今未取出。
每周六,中山大學中山醫(yī)學院的7名青年黨團員志愿者就會走進黃錫泰的家中,為他提供醫(yī)學保健、科普知識、居家安全保障等暖心服務。這時,黃錫泰便會和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歷,志愿者們每每都聽得心潮澎湃。
今年4月起,廣東共青團開展青年志愿者結對服務老黨員“金暉行動”,動員大中學生及廣大青年職工,分別組成上百支志愿服務隊,就近就便與50年以上黨齡的老黨員結對,為他們撰寫“口述人生”回憶錄,記錄革命故事,傳播給更多青年。
團廣東省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志愿者們還將邀請老黨員走進社區(qū)、鄉(xiāng)村、學校,對更多的青少年講述紅色歷史,“開展‘金暉行動’既是用志愿服務的實際行動表達致敬和感恩,也是青年志愿者學習黨史、力行傳承的一種方式。”
以“新”形式把黨史學到“心”里去
如何讓黨史學習在青年中變得“熱門”?廣東共青團創(chuàng)新學習形式吸引青少年。
在團廣東省委策劃舉辦的“傳承紅色基因 燈塔領航青春”——2021年廣東省少先隊員離隊、入團儀式暨14歲集體生日活動上,一場原創(chuàng)優(yōu)秀微劇目《賣蔗埔的槍聲》博得了滿堂彩。
這是“燈塔工程”——“百劇慶百年”廣東省少先隊喜迎建黨100周年紅色兒童劇目展演活動里的原創(chuàng)劇目之一。少先隊員用“小眼睛”去發(fā)現、用“小腦袋”去挖掘“四史”中的人物事件,分別創(chuàng)作了105個微劇目和19個大型劇目在廣東各地巡回展演。
可愛的孩子“演”最可愛的人,吸引了許多“粉絲”,讓黨史故事“動起來”“活起來”。
“每扮演一次英雄,我心里就對他們多一分敬仰,同時也再一次堅定了自己要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爭光的決心!毙 把輪T”們在彩排時從不喊一句辛苦,認真的模樣令輔導老師心生感動:“通過這樣的沉浸式體驗學習黨史,感覺他們好像突然就懂事了、長大了。”
今年3月起,廣東一檔特別的直播節(jié)目引起了廣泛關注——VR直播、沙盒游戲、虛擬直播、粵語講古、情景劇和舞蹈……廣東共青團聯合虎牙直播,在廣東省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志愿宣講行動中,用紅色文化碰撞流行元素,先后走進廣州起義紀念館、梅州市葉劍英紀念園、韶關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阮嘯仙故居和紀念館、五興龍?zhí)K維埃政府舊址、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大潮起珠江展覽館等場館及三河壩戰(zhàn)役所在地梅州大埔、彭湃烈士故鄉(xiāng)汕尾海豐等地,19期直播視頻累計點擊量超2200萬。
此前,廣東省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志愿宣講行動便吸引了全省青少年組建超1000支志愿宣講隊,向粵港澳大灣區(qū)游客以及大中小學研學團開展黨史宣講服務。
廣東惠州市大亞灣區(qū)志愿宣講隊隊員江鷺便是其中一名,他所在的宣講隊主要對接葉挺紀念館,以情景劇、快板等有趣的形式,帶領游客們重溫少年時期葉挺將軍敏而好學、立志報國的故事。他還參與了虛擬主播同框直播,和線上11萬網友一起“云游”葉挺紀念館,累計吸引了超190萬人次觀看。
團廣東省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直播是現在青年生活休閑的一種新形式,我們在直播中加入科技互動,讓青少年在豐富有趣的體驗中探尋紅色場館,了解黨的歷史。”實際上,有許多家長觀看直播后才產生興趣,帶著孩子來到紅色場館,以游客或志愿者的身份參與活動。據了解,志愿宣講行動直播活動已排期到今年年底,成為廣東青少年學習黨史的一種新時尚。
在“新青年 新媒體”新媒體行業(yè)南方峰會上,廣東共青團聯合相關單位制作出品《敬禮!我的黨——100集青少年黨史課》短視頻,打造青少年喜聞樂見、觸手可及的黨史課原創(chuàng)產品。
在南粵青少年的眼中,“團團”可以稱得上是他們最喜歡的成長伙伴。今年3月起,廣東共青團發(fā)揮團屬新媒體矩陣優(yōu)勢,開展圖文、漫畫、視頻等多種形式的紅色黨史學習宣傳工作,主持發(fā)起的“百年大黨的青春密碼”“圖鑒中國”等話題專欄全平臺閱讀量超3000萬,吸引超過5000人次參加討論;創(chuàng)作的《時代變了》《展翅吧,鯤鵬!》《他們堅守的,是所有中國人的夢想》等視頻作品,每部平均播放量超1000萬,使黨史學習成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潮流。
將黨史學習轉化為青春奮斗的動力
近期,廣東共青團探討研究推動踐行“學史力行”,團結帶領新時代南粵青年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奮發(fā)有為。
“一個人的青春,只有在時代的洪流中奮斗、拼搏、奉獻過,才能永遠閃亮!边@是在廣東珠海舉辦的“了不起的青春”——2021灣區(qū)青年說勵志演說大賽中,奪得冠軍的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王亞楠對“青春奮斗”的理解。比賽期間,她和眾多粵港澳青年加入“大灣區(qū)青年紅色青春行動”,實地走訪11個城市11個紅色地標,他們懇切地希望能在大灣區(qū)這片大地上發(fā)光發(fā)熱。
5月4日舉行的“大灣區(qū)·大未來”主題快閃讓港澳青年盡情抒發(fā)了自己對祖國的真摯感情,香港青年吳展威說:“可以和其他港澳同胞、內地同胞一起通過這樣的活動祝福祖國,非常開心!卑拈T青年黎俊滔表示,國家戰(zhàn)略支持粵港澳大灣區(qū)各城市共同發(fā)展,澳門青年應該努力學習、把握機會,積極去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
在廣東深圳,第二十五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張瑩瑩也有個“小夢想”:依托深圳科技之都的優(yōu)勢,把“深圳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yè)發(fā)展中心”的就業(yè)指導培訓模式推廣到更多城市。
張瑩瑩是一名肢體殘疾人,自小患有小兒麻痹癥。她始終堅信奮斗可以改變命運,2011年參加工作后便投身助殘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幫扶事業(yè),帶領團隊創(chuàng)辦了4家社會組織、兩家企業(yè),在崗員工中有90%以上都是殘疾人或殘疾兒童家屬,并開創(chuàng)多元化就業(yè)模式,最終幫助了2700多名殘疾人成功就業(yè)。作為黨支部書記,張瑩瑩帶領“雨燕”的青年們聯合學校甚至跨區(qū)域黨支部、邀請志愿者和殘聯青年一起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并在五四青年節(jié)期間舉行了手語“唱支山歌給黨聽”活動。
“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代表、從事智能機器人研究工作的徐文福分享了團隊力克艱難為“中國創(chuàng)造”發(fā)聲、奪得全球首創(chuàng)科技成就的精彩故事,他說:“每當看到我們的‘中國創(chuàng)造’在國際上獲得認可與贊賞,身為一名黨員都特別感慨:未來,我們將永不止步,持續(xù)創(chuàng)新,向時代致敬!”
香港青年羅偉特來到廣東創(chuàng)業(yè)已有5年,現在是廣東省江門市國家農業(yè)科技園區(qū)魚菜共生團隊的負責人。5年前,他懷著天馬行空的構想,在廣東找到了夢想落地的空間,在政府的創(chuàng)業(yè)扶持和支持下,他帶領團隊以魚菜共生循環(huán)農業(yè)技術項目,在中國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獲得了全國第一。他感慨:“粵港澳大灣區(qū)賦予了我們青年公平的筑夢機會和成長空間!
6月,廣東將舉辦鐘南山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頒獎活動,一批有為青年將在南粵創(chuàng)業(yè)熱土上奔赴理想,實現建功立業(yè)。
記者 林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