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基因紅丨安徽有所“列寧小學”?賡續(xù)薪火90余載

2021-06-16 20:26:35 來源:人民網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芒種過后,大別山腹地也開啟了“高溫模式”。

臨近中午,安徽省金寨縣湯家匯鎮(zhèn)瓦屋基村一小學內,學生們聞“鈴”而動,合上課本。在老師的組織下,他們以班級為單位,排隊來到一門之隔的食堂,分批吃午飯。

乍一看,這不過是一座普通的山區(qū)小學。實則不然。鐫刻在她身上的紅色基因,從校門口“列寧小學”的校名上便可窺知一二。

走訪中記者得知,這是一所由紅軍創(chuàng)辦的小學,歷史可以上溯到戰(zhàn)火紛飛的上世紀20年代。身為鄂豫皖蘇區(qū)較早設立的小學,建校后,她孜孜不倦地為革命事業(yè)和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人才,積淀出一部厚重的紅色校史。眼下,走過了90余載光輝歷程的她,是全國僅存的兩所“列寧小學”之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寧小學。人民網 王銳攝

“2017年,我們搬到現(xiàn)在的新校址,目前共有學生120人,一到五年級各1個班,外加幼兒園2個班�!绷袑幮W校長張輝提議:“想要真正了解這所學校,就得去舊址看看。”

舊址離得很近,只消幾步路便到了。門外,有些年頭的柏樹遮天蔽日。不過,駐足于此,仍能感受到歷史的余溫。

抬頭望去,“六區(qū)一鄉(xiāng)列寧小學�!钡呐曝译m歷經風霜,卻清晰可辨。據(jù)考,“六區(qū)一鄉(xiāng)”即第六區(qū)第一鄉(xiāng),是當時的行政區(qū)劃名稱。牌匾下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足以說明列寧小學特殊的歷史地位。

“1929年立夏節(jié)起義成功后,為鞏固紅色政權,紅32師創(chuàng)辦了這所小學。學校的第一任校長由共產黨員、六區(qū)一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主席周德謙兼任,教師也多由紅軍戰(zhàn)士兼任�!绷钠鹆袑幮W的歷史,舊址工作人員周其鋒如數(shù)家珍�!皩W校的這幾十間屋子,原先都是私宅。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原先的主人將其捐出,用作校舍�!�

列寧小學舊址中還保留著當年的模樣。人民網 王銳攝

據(jù)他介紹,列寧小學開辦后,學生達上百人。在那個年代,全校師生一邊進行文化學習、農業(yè)生產,一邊宣傳革命、參與斗爭。學校還成立少先隊和兒童團,他們站崗放哨、發(fā)宣傳單、送情報、捉特務。令人痛惋的是,革命斗爭中,吳尚慈、周百蓮2名學生獻出了年輕生命。

盡管年代久遠,但置身舊址之中,人們仍能找尋到歷史的蛛絲馬跡:當年教學使用的教材、學生證、課桌椅,殺敵所用的土槍和大刀,還有一件件當下年輕人沒有見過,甚至叫不上名來的農耕用具。

“戰(zhàn)爭時期,學校將星閃耀,周純麟、程明、陳明義等多位將軍曾在這里讀書或任教。建國后,這里走出30多位碩士、博士�!敝芷滗h說,鼎盛時,學校還成立了初中和高中部,學生上千人。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歲月的洗禮,讓列寧小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F(xiàn)在的校舍,寬敞、明亮、整潔。教室內,一塊藏于黑板后方的教學大屏,與學生人手一塊的平板,共同構建出一座“智慧教室”。更重要的是,生在和平年代,學子們可以不聞窗外事,專心求學。

距離舊址不遠的新校舍,寬敞、明亮、整潔。人民網 王銳攝

當然,也有不變的,那就是學校一以貫之的紅色辦學方向,以及為國家培育人才的辦學目標。

“我們通過組織師生參觀列寧小學舊址,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評選優(yōu)秀少先隊員、雷鋒式好少年等活動,將紅色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以此,激發(fā)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動力�!睆堓x說,新時代新征程中,櫛風沐雨的列寧小學,將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

這一天的午休時間,五年級的孩子們正忙著出主題板報�!敖衲辏鞘裁刺厥饽攴�?”面對提問,他們不假思索異口同聲道:“建黨100周年!”不一會兒,原本光禿禿的黑板上,便寫上了字,畫滿了畫:黨旗、國旗格外鮮艷,“永遠跟黨走”幾個大字鏗鏘有力……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