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青年在“中法建交60周年:遇見青年·遇鑒文明”青年對話會開幕式前演奏《茉莉花》。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
從中國江南水鄉(xiāng)的蘇州博物館到法國的盧浮宮,從中法譯者合作翻譯《紅樓夢》《西游記》等文學著作,到中法青年通過交流合作結下持久友誼……不久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qū)舉辦的“中法建交60周年:遇見青年·遇鑒文明”青年對話會系列活動上,數(shù)十名中法青年分享了中法文化邂逅的故事。
“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豐富內(nèi)涵令人著迷”
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qū)每個學期漢法互譯課的考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考試內(nèi)容都有些特別。在考場上,學生化身博物館講解員,向評委和觀眾講解蘇州博物館概況和特色展品,而臺下的評委是學院的法國教師、法國留學生。
為何選擇這種考試形式?中國人民大學法語教研中心教師晏夢捷常會給學生分享一個故事:蘇州博物館作為傳播江南文化的優(yōu)秀載體,其設計者是祖籍江蘇蘇州的世界著名設計師貝聿銘,他還設計了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由于學生們此前已參觀過蘇州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在上課中會更積極地投入。晏夢捷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需要更多青年人的力量和視角。
“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豐富內(nèi)涵令人著迷。在一個與我以往的認識如此不同的國度學習,我逐漸清楚地意識到,在試圖讓別人理解自己之前,首先要理解對方。”法國凱致商學院交換生阿德里安·喬夫在蘇州留學期間,對中國的政治、哲學、歷史、心理學、藝術、文學等領域知識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他認為,每個民族文化都建立在自身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保持好奇心,理解當?shù)厝嗣窦捌渖畹沫h(huán)境,是成功適應新環(huán)境的關鍵。
留學期間,喬夫學會了很多技能,比如使用微信、支付寶付款,通過滴滴等軟件打車。他還經(jīng)常到張家界等地旅游,到博物館、企業(yè)參訪,品嘗北京烤鴨等中國美食。他表示將繼續(xù)努力學習漢語,未來考慮在中國工作和生活。
如今,一大批法國人生活在中國?巳R爾·蘭博利是一名在蘇州生活15年的法國藝術收藏家,同時是一個知名視頻直播博主。2013年,她在金雞湖邊開設了一家名叫蘇州法蘭西歲月的商店,從事中法之間古董家具、裝飾品、擺件、油畫等藝術品貿(mào)易。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法國藝術品,蘭博利在3年前嘗試視頻直播。雖然在法國上大學期間,她利用晚上時間學習了5年的漢語課程,但是使用普通話直播還是讓她備感壓力。“中文有一句話,作為法國人我也特別喜歡,就是做事要不忘初心。”蘭博利沒有退縮,堅持短視頻直播,事業(yè)逐漸穩(wěn)定,她和家人也逐漸融入在中國的生活,成為一名地道的“新蘇州人”。
“文學交流為文明互鑒開辟廣闊天地”
3年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陸洵著手翻譯法國生態(tài)文學先驅讓·吉奧諾的散文集《普羅旺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著名作家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聽聞此事后,寄來了一封親筆信,作為該翻譯作品的序言。
在這篇序言里,勒克萊齊奧說,盡管存在時間和距離上的隔閡,但這部作品仍然可以讓中國讀者發(fā)現(xiàn)異國情調(diào)的樂趣,欣賞風格獨特的法國文學。陸洵說:“這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來信,是中法人文交流‘雙向奔赴’的一個生動詮釋。”
在中法文學交流互鑒中,不僅法國文學作品在中國得到譯介和傳播,中國文學作品也早已遠渡重洋來到法國。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著作,記錄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論語》早在17世紀就傳入歐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亞歷克西斯·拉維斯介紹,歐洲人發(fā)現(xiàn),儒家文化以倫理道德支撐著一個社會和平、有序發(fā)展,人們遵循孔子的教導,正心誠意、認識自然、設立制度、和平生活。這些思想深深啟發(fā)了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如伏爾泰、魁奈、萊布尼茨等人。伏爾泰等思想家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政治實踐中,意識到建立現(xiàn)代國家的可行性,進而主張將政治建立在理性與美德之上。“一種文明需要向其他文明學習才能成長起來。中歐、中法文學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證明,不同文明可以包容共濟。”拉維斯說。
18世紀時,中國古代白話小說傳入法國,后來涌現(xiàn)了雷慕莎、儒蓮等一批漢學家。近幾十年來,法國漢學界相繼推出了《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一系列中國古典名著全譯本。
其中,《紅樓夢》的法譯工作自1954年開始,歷經(jīng)27年方才告終。譯本由中法3位學者共同完成:中國譯者李治華將中文原文翻譯為法語,他的法國妻子雅歌對其進行修改潤色,而后交給在華生活近半個世紀的法國漢學家安德烈·鐸爾孟進行最后的審閱、校稿。期間不斷地討論、切磋,初稿翻譯就花費10年時間,他們又用17年校改清樣、寫序言,作注解,加人物姓名對照表、地名表等。最終,這部法譯本《紅樓夢》在法國一經(jīng)問世便引發(fā)轟動。
“在一次次翻譯中,中國文學作品向法國讀者展現(xiàn)了強大的生命力,這說明文學交流能為跨文化傳播和文明互鑒開辟廣闊天地。”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師呂如羽說。
“為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共同努力”
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qū),由中國人民大學與法國索邦大學、蒙彼利埃保羅—瓦萊里大學、凱致商學院合作創(chuàng)辦的中法學院,培養(yǎng)了數(shù)千名中法畢業(yè)生,他們活躍在中法交流的多個領域。
在大三時,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學生張昕樂和180多名中國學生踏上赴法學習的旅程。通過參觀、交流活動,張昕樂和其他中國同學發(fā)現(xiàn):尊重是交流的前提。“多說法語,尊重當?shù)匚幕瑖L試理解法國同學的思想和觀念,是開啟和法國青年友誼的鑰匙。”張昕樂說。
為了讓中外青年交流更深入,張昕樂和其他中國同學邀請法國同學在春節(jié)時同看春晚;設計漢服換裝活動,教法國學生體驗古代的投壺、寫毛筆字、包餃子、使用筷子等。張昕樂說,這些活動的受歡迎程度超乎想象,法國同學被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打動,也增進了中法青年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結束法國學習之旅后,她還經(jīng)常與法國朋友聊天,在節(jié)日里互相郵寄禮物。
“教育要打破障礙、超越偏見,建設一個更和諧的世界。中法學生的交流,就是這一愿景的美好體現(xiàn)。”法國凱致商學院副教授尼古拉斯·佩蒂特說,中法學院提供中國學生前往法國和法國學生來到中國的機會,兩國年輕人通過在對方國家生活和學習,增進了解,這將影響他們對合作、世界和未來的理解。
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法國籍學生朱莉·埃斯克拉蒙德認為,當今世界面臨挑戰(zhàn),無論是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和平與安全,還是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都需要各國青年之間更緊密地團結和合作。中法青年通過開展項目合作、相互學習、相互理解,正在為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共同努力。
本報記者 彭訓文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