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m.xomn.cn)訊 農時不等人,春日勝黃金。春耕逐漸進入了關鍵時刻,巢湖欄桿集鎮(zhèn)承包種植大戶范文柱早早做起兩季稻春耕籌備工作。
在該鎮(zhèn)青崗湯河村,1000余畝高標準農田正在機械化插秧,機械的轟鳴伴隨著一排排嫩綠的秧苗栽培入地,在春日陽光的照拂下格外生機勃勃。“自從用上了插秧機,每天只需要工作10小時就可以插秧50畝,相較于往年的人工插秧速度有了質的飛躍。”隨著農業(yè)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插秧的效率也大幅提升。
范文柱家庭農場內有一整套完整的種植生產流程,從育苗大棚到生態(tài)農田,全程都采用機械化加人工雙重模式,確保高效的同時保證苗種健康生長。目前,農場主要種植水稻品種為兩季稻,春耕期間播種可于8月中旬收割第一批水稻,畝產約為700公斤,后期還可以再收二茬,畝產還有200公斤左右,全年累計畝產可達900多公斤。
目前,范文柱還積極嘗試稻蝦養(yǎng)殖生態(tài)田,同樣一片土地,單純種水稻,成本費用高利潤卻較低。而在稻蝦養(yǎng)殖生態(tài)田中,水稻產生的微生物和蟲類作為小龍蝦的餌料,小龍蝦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生產出的有機稻米品質遠超普通水稻,肥料、人工投入卻更少。范文柱表示,“相比于水稻單作,稻蝦共養(yǎng)雖然會增加一些水電、蝦苗、設施等的額外開支,但多出來的收益遠比開支大�,F在我們每天早上4點左右開始撈蝦,經過仔細甄選后再根據蝦的大小分批售賣給商販,收益也還不錯。”
今年春耕期間,承包大戶范文柱只雇傭了9位工人,就完成了這大片良田的打理工作,并帶動本地2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在范師傅這里工作,每年大概能掙10000元左右,還不用出遠門,大大改善了我們的生活。”當前,范文柱家庭農場已初具規(guī)模,高標準農田和機械化生產已經走上正軌,稻蝦養(yǎng)殖等稻漁綜合種養(yǎng)模式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王孟陽 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記者 張發(f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