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訊:微信朋友圈已成為時下一種熱門的社交互動方式,可隔著手機屏,一道“新代溝”卻在衍生,生活中,不少父母“吐槽”,子女的朋友圈難進。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專家建議,父母和子女應理解尊重彼此,改變溝通方式。
過半年輕子女選擇在朋友圈屏蔽父母
《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顯示,72%的子女沒有與父母同住,這其中僅有22%的人能通過“見面”與父母保持日常聯(lián)系。多達32%的新生代通過微信與父母保持聯(lián)系,僅次于打電話。
有超過一半的年輕子女選擇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將父母拒之“圈”外,拒絕向父母敞開心扉。與這個數(shù)據(j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40%的父母會瀏覽子女每一條朋友圈,并渴望通過朋友圈,了解遠行的孩子近況如何,是否開心,是否可以幫助他/她,他/她內(nèi)心在想些什么……
數(shù)據(jù)顯示,子女屏蔽父母的原因,主要是怕父母瞎擔心,認為他們無法理解,還有怕他們反對自己的選擇等“耳熟能詳”的理由。而且,越是觸及內(nèi)心的事情,他們越不愿向父母敞開心扉。例如,45%的子女會與父母溝通工作問題,但僅有28%的人會溝通情感問題。
這種溝通的缺失和朋友圈的屏蔽,讓父母愈發(fā)難以走進子女的內(nèi)心世界。根據(jù)調(diào)研結(jié)果顯示,在說起子女現(xiàn)在心里最關(guān)心什么這個問題時,年輕人們的答案和父母的答案重合度很低。
父母的關(guān)心成了“甜蜜的負擔”
“自從爸媽加入我的朋友圈,我的朋友圈便越來越順應他們的‘口味’,越發(fā)的充滿正能量。”家住合肥市五里墩街道的小郭是一名大二學生,上大學后,為了不讓父母“盯著”他的朋友圈,他便重新注冊了一個微信號,“可還是被他們發(fā)現(xiàn)了,并要求我加他們?yōu)楹糜选?rdquo;
“只要我一在朋友圈發(fā)消息,我爸媽便立馬點贊、評論,每天,我的朋友圈都充斥著‘兒子加油’、‘你是最棒的’、‘爸爸媽媽永遠支持你’之類的話語。”小郭說,更令自己無語的是,有時候心情不好時,在朋友圈發(fā)幾句牢騷話,父母也會即時“監(jiān)測”到,并轉(zhuǎn)發(fā)各種“心靈雞湯”給他看,甚至打電話“開解”他,“其實,心情不好時,我只想一個人靜靜。”
小郭坦言,其實朋友圈里發(fā)的只是自己的一些小情緒小心情,并不會嚴重到影響他的日常生活學習,但他對父母解釋多次也沒用,一舉一動依舊成為父母“盯防”重點。時間一長,這些透過朋友圈涌來的關(guān)心,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甜蜜的負擔”。
為了少些來自父母的說教,最近半年,小郭幾乎將自己的朋友圈當成了“正能量展示圈”,“全是向上啊、自信啊、加油啊,好像回到了小學寫命題作文的時候”。“最近,我打算‘悄悄’地設(shè)置朋友圈對父母屏蔽或者設(shè)置分組可見。”
父母的說教讓她煩不勝煩
“我已經(jīng)有大半年不發(fā)朋友圈了,不發(fā)不轉(zhuǎn),只是偶爾翻看一下朋友們的動態(tài)。”家住望湖社區(qū)的周女士今年35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雖說我已結(jié)婚生子,可父母總把我當孩子一樣說教,而且還把說教的‘場所’從家里‘搬’到了朋友圈里,太讓人郁悶了!”
“加父母為微信好友是為了方便聯(lián)系,誰知道,卻成為他們‘監(jiān)視’我的‘窗口’,比如,我出去玩,在朋友圈曬曬風景和美食,我媽肯定在評論里說,‘怎么不帶你公公婆婆一起?’之類的話。”周女士說,更讓她沮喪的是,偶爾和丈夫鬧脾氣,自己在朋友圈抱怨幾句,父母也會“說教”,“指責”她脾氣不好,“這些話,親戚朋友都能看到,讓我感覺很沒面子。”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要求比較高,喜歡管教我,如今,我都結(jié)婚生子了,他們還是通過各種途徑‘指導’我的一言一行,有了微信后更是變本加厲,有時候,特別想屏蔽他們,可又怕他們生氣,對我又是一頓說教。”周女士說,想在朋友圈里有點私人空間,對自己來說太難了,“估計以后都不會再發(fā)朋友圈了。”
父母:想多個途徑了解子女
“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女兒不怎么發(fā)朋友圈了?”市民黃女士說,因為她和丈夫工作忙,女兒從小就很懂事獨立。大學畢業(yè)后,女兒在單位附近買了一套小公寓。此后,回家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給她打電話,她也總在忙。
為了更好地跟女兒溝通,黃女士和丈夫特意加了女兒的微信,希望通過女兒的朋友圈動向了解她的生活、工作情況。但她發(fā)現(xiàn),最近一個多月,女兒的朋友圈就基本處于零更新狀態(tài)。
“是不是上班太忙太累,或是心情不好,不愿發(fā)朋友圈?”黃女士打電話詢問女兒。沒想到,女兒在電話中向她“坦白”:“感覺你們總想管我,我就把你和爸爸屏蔽了。”聽了女兒的話,黃女士說:“有點傷心,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辦。難道我關(guān)注女兒的朋友圈錯了嗎?”
在調(diào)查中,記者發(fā)現(xiàn),和黃女士一樣,不少被子女屏蔽在朋友圈外的父母,其實只是希望通過微信這個眼下熱門的途徑,去了解孩子生活,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好不容易才學會用微信,卻被孩子拉黑了,這算是什么事?”市民李先生無奈地感嘆。
子女:不想讓父母有不必要的擔心
采訪中,多位子女表示,一方面感激父母的關(guān)心,但又覺得“本能上不喜歡”,“就像多了雙眼睛無時無刻不在關(guān)注著你。”“長輩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不一樣,不想他們有不必要的擔心。”于是,他們在對待父母微信的方式上選擇了“加好友”,但“會在朋友圈中屏蔽”。
38歲的胡女士說,前段時間,剛剛學會玩微信的母親突然說要加她微信。她想拒絕,但又不好拒絕,于是就又開了一個微信賬號,讓母親加那個號,自己只用那個號發(fā)一些無關(guān)痛癢的圖片和“心情”。
不過,也有子女表示,看到年邁的父母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中點贊,會覺得特別溫暖,有時還會專門轉(zhuǎn)發(fā)一些父母感興趣的信息給他們看。
專家建議:理解尊重彼此,改變溝通方式
“隨著微信的普及,父母被子女屏蔽在朋友圈外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多。”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周金妹說,雖然并非所有的父母被子女隔絕在朋友圈外,但這一現(xiàn)象也逐漸凸顯微信時代親子關(guān)系應該如何更好地溝通和處理的新家庭問題。
周金妹說,應該看到,被子女屏蔽的父母,其一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當孩子只是簡單地希望通過微信曬曬自己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時,因為對父母的不信任和缺乏共鳴,他們往往會選擇不讓父母看到這些。”
“被屏蔽的父母傷心之余,更應該自我反省反思,想想自己與子女溝通上是否一直存在信任危機?平時是否喜歡強加自己的意愿、喜好給孩子?”周金妹建議,為人父母,要能夠理解,子女所發(fā)的朋友圈,一方面是有感所發(fā),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孩子特有的一種釋放自我、釋放壓力的方式。父母不要針對子女的一些臨時所感大肆批評指正,要懂得從子女的角度考慮問題,主動用更科學、更合理以及孩子更能接納的方式進行溝通。
周金妹同時建議,子女也要更多理解、尊重父母,日?梢远嗤ㄟ^電話、回家探望等方式,和爸媽好好聊聊天,消弭隔閡,消解心結(jié),為和睦的家庭關(guān)系作出自己的努力。白靜 周先榮 記者 馬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