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所離京杭大運河末端杭州段僅一箭之地,在運河邊遛彎就成了我的常事和樂事。河西側(cè)得勝橋下一處廊榭,是我遛彎時常打卡的一個景點。廊榭總有30多個平方米,坐西面東,廊下10多米就是運河了,廊榭正面正中有匾額,上書“庇民侯”三字;廊榭內(nèi)有半身塑像一尊,便是這位庇民侯爺了。此處遮風擋雨既可小憩,又可觀賞古老又年輕的大運河!運河邊的土地寸土寸金,需要宣揚需要凸顯的人物、事件、景點多了去了,杭州人如此精心選擇場地建筑這個專屬某人的廊榭,可見對這位名頭算不得響亮的庇民侯情有獨鐘!
閱讀運河杭州段史料,尋訪數(shù)位運河研究者,方知這位庇民侯來自桐城縣鄉(xiāng)下,就是后來誕生桐城文派、發(fā)生“六尺巷”故事的那地方。北宋宋徽宗時期人,名叫左世裕,在家排行老八,又叫左八郎。約于徽宗大觀四年(1110)他和妻子王氏離開龍眠河故鄉(xiāng)來杭州販米,稍后在米市巷開了一爿名叫“誠濟”的米店。左八郎的經(jīng)商行事與店名“誠濟”形神相合名副其實,嚴戒缺斤短兩、以次充好,講究的是童叟無欺、和氣生財,還時不時接濟實在無錢買米的窮苦人,對一些老弱病殘還送米到家,雪中送炭。誠實守信得到的回報是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米店緊挨運河和古新河交匯處,那年古新河上的老橋壞了,此橋是南北交通要沖,左世裕主動慷慨解囊在原址新造了一座單孔石橋,不少人的斷橋之憂一下冰釋!為橋起名時附近百姓一起大呼“左家橋”,于是橋名在呼喊聲中落地。扶危濟困,造橋鋪路等等善舉潤物無聲,左世裕聲名鵲起,“左善人”三字不脛而走。
那年從春至秋滴雨未下,這在雨水豐沛的江南罕見,田地絕收,大批饑民涌進杭州城。許多糧商認為這是天降“商機”,便將糧食囤積,乘機哄抬糧價。此種無異趁火打劫的行徑讓饑民深陷絕境,餓殍隨處可見。身為具有一定規(guī)模與實力的糧商,左八郎是有賺得缽滿盆滿的一次大機會的。在“利”與“義”的抉擇中,他毫不猶豫選擇了“義”!他在同行中奔走游說,呼吁他們開倉賑災(zāi),起碼平價或低價出售。但“利”是有強大誘惑力的,有時可以成為一副摧毀人性泯滅良心的毒藥。
響應(yīng)左世裕的同行寥寥無幾!大廈將傾獨柱難支,但左世裕還是勇敢地當了這根柱子!他將自家糧店的糧食救助災(zāi)民,糧食吃光了,就用自己的錢財購進糧食繼續(xù)救助災(zāi)民,錢財散盡了,他動員妻子典賣首飾來購糧食!他用全部身家來救助災(zāi)民。傳說那天傍晚他們夫婦正拿一點僅存的糧食準備做飯,突然一名孕婦領(lǐng)了兩個孩子來到他店門口,兩個孩子因饑餓快站立不住了,夫婦倆猶豫了一下,還是把糧食給了母子三人!傳說左八郎夫婦是餓死的。而史籍中查不到他們離世的確切原因,但他們確系在這場大饑荒中去世,當?shù)乜诳谙鄠髦两。糧商夫婦竟因糧荒而殞命,這是古今罕見令人扼腕嘆息的個例!
“庇民侯”是宋徽宗加封的,史料有所記載。其實,左世裕終其一生是個糧店店主即小微企業(yè)主而已,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將一名平頭百姓封為庇民侯爺,怕有其深層次考量:民為邦本。左世裕舍己救人的善舉,利于國之基石的百姓,歸根結(jié)底有利于“邦本”,即政權(quán)的鞏固,社會的穩(wěn)定,公序良俗的延續(xù);蛟S也是對官員們的一種警示與提醒:一個平民在國難當頭時尚能毀家紓難,作出利于邦本的驚世駭俗的舉動,何況擔有安邦定國責任的為官者乎!左八郎的善舉確實震驚了朝野,宋徽宗命令打開官倉賑濟災(zāi)民,并選址建造“左八郎廟”加以彰表。
百姓則將左世裕奉為神靈。國人向來有將偶像當作神靈供奉的習俗。“左八郎廟”建于“誠濟”糧店附近的米市巷地段,共三進,初始規(guī)模宏大與靈隱寺相仿。此廟多次塌圮,屢圮屢建,明代曾有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而祭祀“左神”的香火旺盛且沿續(xù)千年,直到后來因城市改造而拆除此廟。左世裕所建左家橋,千余年中雖多次修繕,形制有所變化,但也一直在原址保留。“誠濟”糧店在時光流逝中店主更迭,而“誠濟”招牌卻高掛了千余年,延續(xù)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消失。
左世裕的善良,不是小善,而是舍身、毀家,善到極致、曠世。雨果道:善良既是歷史中稀有的珍品,善良的人便優(yōu)于偉大的人。寫作此文時我追尋是什么原因讓左八郎賦有了如此偉大的善良品性?是深入骨髓的教養(yǎng)?是純樸的鄉(xiāng)村習俗的熏染?還是與生俱來?在史料和傳說中找不到答案。但左世裕確實將善良的火把高舉了千年。人類的歷史貫穿了真善美與假丑惡的廝斗、糾纏,善良有時被打壓、擠兌、排斥,即便陰霾漫天寒凝大地,善良也會如雪下的草芽,寒枝孕育的蓓蕾,石縫中扎根的樹種,冰層下涌動的潛流,頑強地存活生長,因為人類、社會需要善良猶如需要陽光。尤其當人們遭遇各種災(zāi)難禍害的時候,善良會釋放出格外強烈的光亮和暖意,給人以溫暖、希望和力量。
我佇立在流淌不息的運河岸邊、“庇民侯”廊榭前,仿佛看到了千余年前發(fā)生的那些事,仿佛聽到了從時光隧道傳來的回聲。
□ 杭州 喬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