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竹木的風骨

2020-09-16 15:06:33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劉珍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準確地說,這是我第二次來花亭湖。第一次來,我只在湖邊的鳳凰山腳下遠眺過湖面,沒能上得山去。鳳凰山上有寺,名曰西風禪寺,相傳,西風禪寺因內有西風洞而得名,為唐朝的古剎,禪宗五祖弘忍大師道場,由法智禪師開山創(chuàng)寺,千百年來,燈傳不絕。這次,我一定要上山去看看,不為禮佛,只為風景。我始終認為,人們對宗教的信仰,祈求菩薩的保佑,無非就是希望心中向往的事情早日實現(xiàn)。

上得山來,寺廟莊嚴,竹木林立。我與老查、老紀、老施一行登石級,折小徑,一路看青松翠竹。這些竹子和樹木,如自生自滅的佛,從石縫里長出,盤根錯節(jié),枝葉繁茂,須仰視才能看到頂梢。行走于此,像入了“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之境。我是喜歡這樣的環(huán)境的,仰頭,細細一看,樹梢和竹梢隨風而動,風來搖擺,風休則靜。由此,我想到“隨緣”一詞,不刻意,不強求,不正是禪之意嗎?山石雖堅,但竹木可適縫生長,襯著寺,教人以智慧,這也許是千百年來,寺廟之所以多依山而建,需興竹木之林的緣故吧。

寺因僧侶而顯神靈,僧侶因修行而受人尊敬。修行在山水間,就是悟山水之道。我想,西風禪寺也不例外,西風禪寺的僧侶也是如此。我邊打量邊思索,這些風餐露宿的竹木,活得十二分自在,把清貧作為一種美德和境界,作為自己從生到死的圓滿通道,不需要額外的雨露,不需要刻意的養(yǎng)料,有土就好,隨遇而安。許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求佛,佛背靠青山,不語,目光越過中門,直視眼前的竹木。

竹木的心,佛能讀懂,竹木把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擺在山間,從來不需要巧言令色和語言的裝飾,長成自己的模樣,哪怕是死,也要站著死,不被環(huán)境左右。這就是一種剛正的氣概,一種哲人的箴言,以身示范,不多言,不多語,緘默成風景。許多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原因就是缺乏向竹木叩問的悟心,看重的是花花世界,在乎的是七情六欲,歌自己的功,頌自己的德。

上次聽一位朋友說,自己在工作崗位上任勞任怨,辛勤付出,成績得到了外界的認同,卻沒有得到自家單位領導的賞識,近期單位所提拔的,不乏有那些善于獻媚的人。我說,你不防到山間去走走,看看那些竹木,一輩子不挪窩,無欲,活出了一種境界。朋友聽了我的話,游山歸來之后,跟我說了六個字:它們堪為人師。從此,他變成了一個釋懷的人,不隨心換境,不為環(huán)境而悲欣交集。

這次,我們在鳳凰山,健步于臺階之上,不時用手機拍下美景。臺階有些潮濕,同游者說,這臺階是后來修建的,看得出來,有仿古的痕跡,這未必不是敗筆,旁邊的一棵古樹提醒了我。古樹參天,枝葉繁茂,當?shù)亓謽I(yè)部門在樹前立了一塊牌子,上面標有樹齡——約500年。由此,我想到人的自私,在很多的場合,人想急功近利,模仿時間的爪印,以顯厚重,人自欺欺人的想法和做法,不時遭到古樹的嘲笑,一棵古樹歷盡滄桑,活了數(shù)百年,什么事沒有見過?這滿山的翠竹和松樹,本來就是厚重之筆,就是自然教人以法則的落筆之處。

早年,在一些山里,我看到不少的竹木毀于鋸斧,剩下一截一截的樁子,坦露在野外,我不免就心痛起來,有一種窒息的感覺。為一時之利一己之私,很多人忘記了竹木能護水土流失,能為人類提供氧氣和綠蔭,砍之伐之,最后換來一場場災難。

在大自然的面前,人要警醒吶。

池州 石澤豐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