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是溫暖的升級版。在鄉(xiāng)下,所有的遣詞造句,帶有口口相傳的繼承色彩。父母都不識字,終生務農(nóng),但他們總是把某個字詞,用得出彩。宛若立在戰(zhàn)地中央的將軍,指揮若定地調(diào)兵遣將一樣。這個“熱”字,就讓我記憶猶新,受益終身。
若干年前的農(nóng)村娃娃讀書,最早是“無用論”。有些農(nóng)戶舍不得那幾塊錢的學費,自欺欺人地認為娃四肢健全,能下地干得了農(nóng)活,讀書貌似無用;后來,進化為“識字論”。能認得幾個字,最好多識一些字,真是熱書的話,識文斷字,當然更好。耕讀文化里天然蘊含著一份自得其樂、聽天由命的宿命論,于是“熱”或“不熱”書,成了是否供養(yǎng)孩子讀書深造的借口。
我上學時,父母都已年逾半百。當時的鄉(xiāng)下,半百絕對是老人了,尤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境遇,更讓人顯得蒼老。我照例呼朋引伴地去上學,在我放學偷懶;瑫r,母親便念叨:熱不熱書,就看你自己了。你熱書,家里砸鍋賣錢也供養(yǎng)你念下去;你不熱書,那也沒有辦法。
我已然聽出了母親的潛臺詞,如果不“熱”書,我就很可能和同村的小伙伴們一樣,漸行漸遠,一個個過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擔。他們開始早早地娶妻生子,走南闖北,只為養(yǎng)家糊口。于是,我選擇了“熱”書。
“熱”的后面是“愛”。我參加工作后,閑暇讀書已成了習慣。母親顫顫地走到我身邊,小聲建議:“你溫溫藥書,習見半個先生也是好的!比松狭四昙o,身體緊跟著小毛病接連不斷,母親是想讓我溫習一下涉及醫(yī)學方面的知識,做好自我保健。而這個“溫”字,是熱的降級版,不需要花太多精力,經(jīng)常瀏覽閱讀知曉就可以了。畢竟,生病還有專業(yè)醫(yī)生在后面頂著呢。
常常想起魯迅在《孔乙己》里寫的那個句子:“熱熱的喝了休息!编l(xiāng)下,對溫度是最敏感的。好日子一定與“熱”有關(guān)。待人接物的熱情,做人處世的熱心,最終直指這個熱愛的“熱”字。在熱的反面,人情世故亦見一斑:剩飯晚娘心,干熱它不溫。它描述的是某些做晚娘的女人,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心,無論你對她多用心,總是無法感動她。
宜居的地方,一定很溫暖。不要太熱,熱過頭了,那也讓人受不了。每逢冬季,大批的東北老人候鳥般地遷徙到海南一帶濱水地區(qū)。生命需要溫暖的呵護,東北雖然室內(nèi)家家有熱炕、有暖氣,但總歸只是在室內(nèi)啊。生命追求的是一份帶著熱度的宜人。
熱與愛是天然的絕配,這個黃金搭檔叫“熱愛”!兜茏右(guī)》里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蒙親羞!庇谏碛诘,都需要呵護備至,那是對自己的熱愛和珍惜,叫自重。生命是熱的,恒溫的。從熱書,到熱身,都貫穿著一個“愛”字。熱愛生命,熱愛美德,熱愛祖國。這一切都是熱熱的,從熱熱的生命開始。
阜陽 聶學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