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m.xomn.cn)訊 :4月1日,早上八點,泗縣屏山鎮(zhèn)大李村的貧困戶何光鋒邁著行走不方便的雙腿,走進了自家的鴨棚里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眼看著滿棚的鴨子還有一周左右就能上市了,何光鋒覺得日子是越來越有奔頭了。只需在隔壁操作間的機器上按上一個紅色的按鈕,事先調配好的飼料就自動落入了料槽。兩萬多只鴨子見狀齊刷刷地伸出頭,歡快地吃起食來。何光鋒告訴筆者,眼前收成在望的火熱前景和幾年前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談起以往的生活,何光鋒是嘆息連連。今年53歲何光鋒在多年前患上了結核性股骨頭壞死,先后在醫(yī)院做了八次手術。為了治病,家里欠下了6萬多元的外債,何光鋒也落下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守著家里的6畝薄地,再想著債務壓頭,當時還拄著雙拐何光鋒急的要出去要飯。2014年底,村里把何光鋒一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政策的春風撲面而來,何光鋒家享受了低保、殘疾人補助、健康扶貧等政策?墒堑戎咚蜕祥T,光拿補貼過日子,何光鋒心里不踏實。他說:“黨的好政策讓我一家生活上有了起色,可是也不能全依賴著政府幫助呀。”
何光鋒思來想去決定搞養(yǎng)殖,可是資金成了擺在眼前的第一道難題。正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駐村工作隊隊長唐邦承向他宣傳了貧困戶可以小額扶貧貸款來發(fā)展生產的政策,并表示如果何光鋒養(yǎng)殖搞起來了,村里可以給他解決銷路的問題。2016年,何光鋒在村里的幫助下,借了兩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在家搭起了一個簡易棚養(yǎng)起了肉鴨。經過一年的辛苦忙碌,何光鋒掙得了“第一桶金”。當年年底,他家共出欄4萬只鴨子,年收入近10萬元。
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何光鋒更有干勁了。2018年,按照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的要求,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擴大生產規(guī)模,何光鋒在老山村規(guī);B(yǎng)殖廠區(qū)內建設起了占地50畝的高標準、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鴨棚。
兩個月前,何光鋒購進了兩萬八千只鴨苗,從這些“鴨寶寶”進棚的第一天起,何光鋒就一頭扎進了養(yǎng)殖棚里,除了吃飯,其余的時間,他一門心思地在里面做起了消毒、投食、記錄溫度濕度的活計。最開始的一個星期,他就睡在里面,以便能隨時觀察到鴨苗的生長情況。面對筆者,何光鋒談起了養(yǎng)鴨的技術經:養(yǎng)鴨最重要的是要舍得下功夫,水和飼料要按點供應,鴨糞要四小時清理一遍……“現(xiàn)在鴨子成活率達到了99.8%,馬上就能出欄了,管理起來也容易了許多,每天晚上我只要起來4次就行了。”何光鋒說。
站在棚外,何光鋒喜滋滋地給筆者算了一筆收收入賬:等到鴨子出欄的時候,平均能達到6斤左右,按照一斤5塊錢計算,這一欄的收入就能達到8萬多元,除去成本錢,一整年下來就能進賬60萬。“前些年,俺家在村子里過的誰都不如,現(xiàn)在大家都說我是一等一的小康戶了!”何光鋒自豪地說。
除了自己養(yǎng)鴨當“老板”,何光鋒還兼職起了整個廠區(qū)的消毒和保潔工作,這項工作每個月又能為何光鋒帶來3200元的收入。傍晚時分,在鴨棚外,何光鋒背起了噴霧器開始了一天中的第二次消毒工作,“我們村的扶貧小組長都夸我能干,好日子可不就是干出來的嘛。”何光鋒樂呵呵地說。(單珊 市場星報 安徽財經網記者 禹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