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只有兩個季節(jié),一個是冬季,一個是大約在冬季”,張楠楠笑說。這是他口中的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也是他支教一年的地方。他和這10年來加入到安徽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安師大”)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一樣,選擇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之中,以不負韶華的銳氣,書寫絢麗綻放的青春華章。
早早埋下的支教種子
2019年8月,經(jīng)過培訓,張楠楠作為安師大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的隊員,踏上了前往松潘縣的支教之路。
“四周全是山,一望無際的山”,生在平原,長在平原的張楠楠,震撼,是他對松潘縣的第一印象。而交通不便、氣候寒冷、海拔高、教學不易的“四難”處境,成了他之后每天都要面對的難題。
支教那年,張楠楠是以研究生的身份前去,但是想要支教的想法,卻早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自2011年安師大被正式列為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單位后,每年都會招募心懷火種的學子前往支教服務地,正是這一年年的“接力跑”,讓張楠楠產(chǎn)生了支教的想法。
“在大一入學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青春導航’的講座,一個支教回來的學姐講述了支教經(jīng)歷,我們聽后非常感動,當時心里就種下了一顆小小的支教種子。”四年的時間,經(jīng)過有意識地自我培養(yǎng),張楠楠心中的這顆種子終于發(fā)芽,他成為了松潘縣松潘中學七年級三個班的道德與法治老師。
在張楠楠看來,支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是一件能夠“為國家做貢獻的事情”,也是一件能夠給當?shù)睾⒆觽円运枷雴⒚傻氖虑椤?ldquo;書本上的知識,我們不見得教得比他們的專業(yè)課老師更深、更多,”但教學過程中的分享,能夠引導他們,“走向山外,走向更美好的地方。”
在大山灑下一束星光
不執(zhí)拗于“填滿”,更注重于“點燃”。安師大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王吉慧也抱有同樣的看法,“不能說我們去改變那邊的孩子,只能說通過我們的行為,對那邊有一點幫助,讓他們相比他們父輩的生活有所改變。”
從“沒想過考大學”到“想要上大學”,甚至因為安師大支教團的影響,想要考安徽的大學,對于王吉慧來說,看到孩子們描繪未來,就足以令人欣喜,就足夠成為改變的開端。
王吉慧支教的地方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對于普格縣來說,亦是如此。這一年的11月,普格縣全面脫貧,而這其中,也有王吉慧的一份力。 她帶領的研究生支教團參與到了大學生“推普助力脫貧攻堅”社會實踐活動中,“進村入戶,去村里的老鄉(xiāng)家,調研普通話使用情況。”活動結束后,支教團還收到了教育部和團中央的致信表揚,“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肯定”,王吉慧說到。
身為支教老師,作為支教團的隊長,王吉慧肩上的責任重大,但提及那段支教經(jīng)歷,她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感謝”,感謝當?shù)乩蠋煹膸椭兄x隊員的支持,感謝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們。
支教是最美的青春夢
懷著激動來,帶著感動走。“我收到好多學生給我發(fā)的消息,看著那些‘老師,祝你一路順風’的消息,我就覺得,好舍不得,好舍不得。”天藍、云白的普格縣,有火一般熱情的彝族人民,給王吉慧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在離開時,才會格外不舍,才會在說好“笑著來,笑著走”時,自己偷偷躲在宿舍里流淚。
即使現(xiàn)在離開了支教服務地,張楠楠和王吉慧依然會和那邊的孩子們保持聯(lián)系,不管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祝福,還是生活學習上的分享,都足以見得,支教期間的相處,他們早已成為了孩子們可敬可信的“大朋友”。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如今,張楠楠在安師大讀研究生的同時,也兼職輔導員,繼續(xù)和學生們打交道,他認為,這也是深受支教的影響,以后他還會把擔當奉獻的支教精神繼續(xù)貫徹下去。
“不光是我在陪著涼山的孩子們成長,也是涼山的孩子們見證我的成長。”三尺講臺上,面對自己第一屆,也可能是最后一屆的學生,王吉慧傾注了太多的情感與精力,這份投入,讓她明白了教師的不易,也懂得了使命的分量,“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盡己所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服務大家”,這是她支教的體會,也是她自身的成長。
有機會愿不愿意再去支教?面對這樣的問題,張楠楠和王吉慧的回答出奇得一致。
“我很愿意再去西部,再到基層去。”
“當然愿意啊,我好想回到?jīng)錾健?rdquo;
出品人 | 王能玉
總監(jiān)制 | 沈學輝
策劃 | 樊立慧 宋娟
設計 | 張弘 方倩
本期文字 | 李進
視頻剪輯 | 李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