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的祝先生前段時間前往安徽淮南市國慶路長途汽車站乘車,買票時卻被告知沒有人工售票窗口,只能通過自助售票機買票。車站大廳放置了兩臺自助售票機,要通過微信掃碼,在一款名為“巴士管家”的微信小程序上填寫個人身份信息后才能提交訂單、買到車票。
祝先生的“人在囧途”遭遇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現(xiàn)象。也不是淮南市一家汽車站的問題,而是具有全國普遍意義的問題。隨著智能服務的延伸,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拓展,智能服務的觸角越來越深了。智能服務閃亮登場當然是一件好事。可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太極端”,不能把“智能服務”變成“只能服務”,智能服務再好,也不該是唯一選擇。
眼下,有關部門已經(jīng)看到了“智能服務”變“只能服務”的問題,要求公共服務部門必須保留“人工窗口”,例如在醫(yī)院、銀行等地方消失的“人工辦事窗口”在干預之下,就實現(xiàn)了“再次回歸”。這才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xiàn)。
車站取消人工售票窗口,也是相同的道理,取消人工售票窗口是大勢所趨,但是也不能“步伐太快”,還需要“小步慢跑”的循序漸進,而不是突然之間人工售票窗口就人間蒸發(fā)。車站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如果沒有人工售票窗口,會給老年人、殘疾人和不會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帶來極大不便。
當然,對于依靠人工售票窗口才會買車票的人來說,也需要想辦法讓他們跟上智能時代的步伐,不妨多組織一些公益性的智能服務課堂,教會他們?nèi)绾问褂。但是,在還沒有完全跟上時代的時候,還需要車站有“等一等”的服務善意,智能服務再好,也別變成“只能選擇”的“不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