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快到了,時值暮春,氣候多變,且常陰雨綿綿。在人們戶外活動頻率驟然增加的時候,稍有不慎,即會損體傷身。因此,清明期間,更應注意養(yǎng)生。那么,清明時節(jié)我們在吃住行方面應該如何安排呢?要注意預防哪些疾病呢?為此,我們采訪并集納了專家的觀點,希望對您的健康有所幫助。
注意保暖
清明時節(jié),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人們脫去臃腫的冬裝,任憑“吹面不寒楊柳風”拂撫全身。然而,在享受輕松與溫暖的同時,可別忘了一句俗話:“二、四、八月亂穿衣”。四月氣溫尚不衡定,仍必須隨天氣變化而及時增減衣著,如果貪圖輕簡方便,穿著過于單薄,則易受涼而染疾。專家提醒,人們應根據(jù)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說,有高血壓病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經(jīng)史的女性,要盡量使身體“不凍不寒”。
調理飲食
清明是春天里的節(jié)日。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即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清明期間的養(yǎng)生保健方法應以調養(yǎng)肝臟為主,以使人體氣機通暢,氣血和諧。調養(yǎng)肝臟有“養(yǎng)肝”“清肝”之分。所謂“養(yǎng)肝”,即根據(jù)中醫(yī)養(yǎng)生學所說的“以臟補臟”方法,多吃一些動物肝臟。如肝腎陰虛、視物昏花及夜盲者,可常吃“枸杞豬肝粥”“豬肝湯”等;所謂“清肝”,即用清泄肝火的方法預防肝氣太過或肝火上炎,如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可常吃“芹菜豆腐干”“木耳炒洋蔥”等菜肴。根據(jù)清明多雨濕、乍暖還寒的氣候特點,飲食宜溫,忌油膩生冷之物,可多吃此時盛產(chǎn)的偏溫蔬菜,如韭菜、菠菜、大白菜、芹菜、薤頭,既芳香鮮嫩,又溫胃祛濕,調養(yǎng)臟腑,有益健康。
重視防濕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這句不少人都非常耳熟的唐詩,簡練而又生動地敘述了清明前后細雨飄飄、連綿不斷的情景。正是這些“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大大地增加了空氣濕度。醫(yī)學專家指出,空氣濕度過大,能使人困乏無力、心胸郁悶、食欲不振,很不利于健康。因此,此時需視天氣情況,加強防濕工作,即晴天時適度開窗,使住處通風;陰天回潮時,要關窗;有條件(如空調等)時,可提升室內溫度、除濕,以保持干燥;外出要隨身攜帶雨具,防止淋雨。若遭淋雨或運動出汗時,要及時更衣,以防遭寒濕侵襲而致病。
外出防病
清明時節(jié),萬物復蘇,病毒、致病菌等微生物隨之繁殖、傳播,最易發(fā)生流感、流腦、腮腺炎、白喉、肝炎、百日咳、肺結核等疾病。而且清明的習俗活動多在室外進行,祭奠、聚會、娛樂、踏青等等,大大地增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接觸。因此,必須加強防病工作。如:踏青時不要隨意拈花惹草,攜帶一些抗過敏藥,以防花粉、柳絮、浮塵等過敏原所致的哮喘、皮膚過敏癥等;為防止春季傳染病,老、弱及兒童應少參加集體活動或少去公共場所,少聚餐,不在路邊小攤點吃東西等。為防止勞累過度致身體內虛而引入時令之邪,應重視自身保健,注意外出活動中的衣食住行調攝,做到勞逸適度、生活有節(jié)、心理平衡。
蔡富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