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高郵、秦觀、汪曾祺及其他

2021-02-26 09:10:14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是沖著汪曾祺去高郵的。到了高郵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高郵不僅有汪曾祺,還有宋代著名詩人秦觀(秦少游),這讓我原本有些忐忑的心安定了一些。

我們是2018年11月去高郵的,到達以后直接去了高郵最重要的名勝古跡文游臺,據(jù)說是900多年前秦觀、蘇東坡等4人喝酒聊天的地方。臺在東山之上,主建筑原為東岳廟,后來又增加了一些紀念設施,包括秦少游讀書處。已近黃昏,大家匆匆看了一下文游臺,便去看汪曾祺紀念館了,我則和當?shù)匚幕块T接待人員聊起了秦觀。

東岳廟里有不少蘇東坡、黃庭堅、董其昌等文化大家的書法碑刻,但秦觀無疑是中心人物,廟前甬道中間處有一尊秦觀銅像,銅像底座很高,需要仰視。仔細看了一下,感覺和心中那個多情善感的一代才子比較貼近,以前看到的都是秦觀中年時的畫像,和想象中距離太大。據(jù)介紹,秦觀1049年出生,2019年是他誕辰970周年,高郵市要在文游臺建一座秦觀紀念館,市里已經(jīng)批了規(guī)劃,即將開工。我問,滿打滿算只有一年的時間,來得及嗎?那位接待人員很有信心地說來得及,他問我可要去看看紀念館場地,那個側(cè)門過去便是,我說好。于是過去,走的是小道,側(cè)門也小,過去之后卻是一塊很大的地方,有幾排寬大的房子,一看就有年頭了,我有些擔心:不會把這些房子都拆了吧?他說基本上都保留,只是中間那排要拆了建主體建筑。這時暮色更重了一些,但我心里卻有一種舒緩的感覺,為秦觀,也為高郵感到欣慰。

在東岳廟最頂層,還聽了導游吟唱秦觀著名詞句,古韻悠悠,余音裊裊,想著年少時讀秦觀的詞,感動的是字面上的憂愁,如今再回味,個中滋味,似乎更真切些了。汪曾祺紀念館在文游臺的左側(cè),一個不小的院落,院子當中一棵樹下是汪先生銅像,手持煙斗,煞是悠閑。大家紛紛圍著銅像,做著各種姿態(tài),仿佛熟人一般,親切、放松。的確,汪曾祺熱持續(xù)這些年,大家都在讀汪先生的作品,還有不少人在研究和效仿,一行人基本上都是汪迷或者準汪迷,像我這樣沒入門的基本沒有。

其實我也買了不少汪先生的書,但看的不多,自然沒有多少感覺,或許是大家都在看在說,便有些疏離,似乎不愿意趕熱哄一般。現(xiàn)在看來是錯了,或許有人是在趕熱哄,以此為時尚,但不妨礙你真的在看真的有些收獲,F(xiàn)在想來,沒有做好準備就去高郵,實在是有些浪費,因為你沒辦法和那些街巷、風景、人物,甚至一草一木產(chǎn)生親切感和共鳴。去年3月5日汪先生誕生一百周年那一天,我一直在讀他的散文選集《舊人舊事》,真是很好,也算是補了一課。我一邊讀著,一邊想著在高郵的所見所聞,特別是與汪先生的弟弟妹妹交談的內(nèi)容,感覺很多東西一下子連了起來,頗有些親切感。

《舊人舊事》前面十幾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汪家舊事,也是汪先生成長記錄,曾祖父是舉人,祖父是拔貢、名醫(yī)、成功的商人,父親是多才多藝超級聰明的人,按照現(xiàn)在的話講,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汪先生不想成功都難。

據(jù)接待人員介紹,汪曾祺紀念館也即將完成前期準備工作,2019年開工,汪先生百年誕辰時落成。第二天在汪先生妹妹家閑聊時,聽說汪家老宅遺址馬上就要拆遷了。當時還有些擔心:復建的汪家老宅會有幾分當年的模樣?后來聽說汪家的有心人憑記憶畫了一些圖,覺得這件事有些譜了。如今再看汪先生《我的家》《花園》等文章,感覺汪先生的文字真是太有史料價值了,有了這些文字,汪家老宅如果要復建就不會太走樣,后來又聽說基本上沒有復建部分。不論怎樣,我都對這座紀念館有一種期待,甚至想著開館的時候能再去高郵看看。不曾想,一場疫情亂了節(jié)奏,汪先生的紀念館或許和秦觀紀念館一樣,也是如期建成,但開館的時間,顯然是要延期一段時間了。

那天在文游臺聽那位陪同人員專業(yè)而又理性的話語,看他興致勃勃的樣子,想著高郵對待秦觀、汪曾祺等本土名人的種種計劃和行動,心中不免有些感慨,現(xiàn)在再想,這樣的感慨非但沒有減少,似乎還更多了幾分,同時還有一份緊迫感。位于合肥老城中心地帶的楊振寧先生舊居,在被徹底拆除三十多年后,復建的想法漸漸浮出水面,前年甚至都開始前期的論證工作,但最終似乎還是不了了之。

楊先生是世界級的大科學家,今年99歲了,2022年10月1日是楊先生百年誕辰,如果我們能夠像高郵人那樣,抓緊時間,立刻行動,一年多的時間應該是來得及的。舊居一時恢復不起來,楊振寧生平事跡展覽館總該有一個吧,而它最佳位置,依然應該在四古巷附近。我們不說高端層面的意義,即便從比較實際的旅游資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也應該有所作為,這樣的事情,自然是越早做越好,四古巷的老街坊還在,有些事情因此會簡單很多。

讀汪先生散文《我的父親》,有一句話印象很深:“照我看,我父親的畫是有功力的,但是‘見’得少,沒有行萬里路,多識大家真跡,受了限制。”1939年,19歲的汪曾祺走出家門,走出高郵,走到更廣闊的地方,得到更多的滋養(yǎng)和歷練,最終長成一棵大樹,成為一代名家。如今,高郵又將這棵大樹移回去,讓他挺立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成為城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合肥 劉政屏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