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茶,生長于霧聚嶺北側(cè)一座馬鞍形向陽的山坡。陽光,雨露,空谷回響的鳥鳴,富含負氧離子的山風(fēng),一天天將它喂養(yǎng)。一年又一年,它漸漸長高,少壯,蓬勃成城市綠化帶灌木叢的樣子,明媚了采茶女清澈的雙眸。
這樣的茶,不止一棵,而是成千棵、上萬棵、萬萬棵,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數(shù)不過來才好,千棵萬棵排成列,聚成壟,在山坡上畫出一道道綠油油的等高線,勾勒出凹凸有致的曲面之美,很好看。一條條茶壟在山坡上大面積鋪展,就有了千軍萬馬的氣場,甫一見面,會感到微微的心悸和震撼。
這里是蔣潭村甲辰庵集體茶場,山腰有一座水庫,是山村灌溉和村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庫容十幾萬立方,水質(zhì)清冽。峰高谷深,綠樹葳蕤,溪泉穿越其間,空氣溫潤,水霧蒸騰。得天地之精華,這里的高山云霧茶原生態(tài),品質(zhì)好,倍受客戶青睞。
一棵茶,受人青睞,那是它的福氣。
一園茶,受一群人喜歡,那是它的榮耀。
這樣的榮耀,就來自谷雨前的一個周末。
這天的陽光很好,空氣很好,鳥鳴與山風(fēng),也剛剛好。
山風(fēng)一路小跑,將甲辰庵水庫壩埂上的聲音灌進耳朵里,嶺上茶園里的茶農(nóng)聽到了。
伴著高山流水般的背景音樂,傳來了一股水流自壺嘴注入瓷盞的濺落之聲,傳來了相機快門的咔嚓之聲,還傳來了甲辰庵水庫碧波微瀾拍岸之聲……水庫新修的水泥壩埂上,身穿白色衣裙的茶藝師,如下凡的仙女,正在舉行茶藝展示。
這里是唐灣鎮(zhèn)舉辦的采茶節(jié)開幕現(xiàn)場。來自城區(qū)參加采茶節(jié)的二十多位志愿者,背著竹簍,踩著落滿野櫻和映山紅花瓣的山道,翻過山脊,走進茶園。猶如眾鳥歸林,一見到大片大片的翠綠,這些志愿者立即四散開來,鉆進密密實實的茶壟間。茶是好茶,枝頭每一片葉縫里,都爆出新芽,看著讓人喜歡。一雙雙巧手如鳥喙,風(fēng)一樣從枝頭啄過,一葉一芯的茶頭就落在掌心,丟進竹簍。一棵茶,從夏到春,歷練了風(fēng)霜雨雪和烈日炎炎,就為了這一刻的奉獻與成全。從茶枝到茶簍,那濃郁的茶葉清香,從指間洇出來,從掌心洇出來,從竹簍洇出來,洇得滿坡都是。滿坡的草木清香,僅用鼻子吸納,是不夠用的,于是用上了無人機,來來回回超低空航拍,將郁郁蔥蔥的茶園、穿紅著綠的采茶女、沁心入肺的茶香一并攝錄,制成抖音,讓遠方的客人也能看得到,也能聞得到。
其實,早在一個多月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央視《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第七期節(jié)目的遠方游子,看到推介的桐城美食大關(guān)水碗,或許想到了桐城的另一張名片:桐城小花。
而這里,正是桐城小花有機茶的源產(chǎn)地之一。
早在2000年,這里就成立了霧聚嶺綠茶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原生態(tài)茶園種植面積200余畝,建設(shè)了標準化茶葉加工廠,帶動了蔣潭村集體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帶動村民走上富裕的路子。
采下來的鮮活茶草,被運送到村集體加工廠,經(jīng)過殺青、理條、整形、烘干、提香、色選、封裝等工序,變成客戶青睞的飲品,變成村民穩(wěn)定的收入。于客戶有用,于村民有用,這里的茶樹,骨子里隱著一股自信和自豪。這里的茶樹和茶農(nóng),想必都是有福的。
半山腰有一處老茶園,茶樹枝干粗壯,表皮淺白,虬曲遒勁,顯示出歲月的滄桑。其實也算不得樹,只能算是常青的灌木,茶頭采了發(fā),發(fā)了采,修修剪剪,年復(fù)一年,就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樣子。而在另一片山坡上,茶苗尚幼,高不及盈尺,一副嗷嗷待哺的樣子,那是前幾年利用財政扶貧項目開辟的新茶園。甲辰庵茶場,新老茶園在這里完成了“有機綠”的賡續(xù)與交接,將有機茶的基因密碼一代代傳下去,生生不息。
茶園里,不知誰的手機里流淌出歌唱家斯蘭演唱的《桐城歌》:“吳楚遺韻越千年,鄉(xiāng)音如酒釀春色,醉了山水醉了風(fēng),引得仙女從天落,槐蔭下,黃梅一聲動中國……”
有人跟著唱,許多人跟著唱。山谷里,帶有黃梅腔韻的歌聲,伴著清脆的鳥鳴,久久回蕩。
安徽桐城 疏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