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王士禛占有一席之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當康熙中,其聲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詩集,無不稱漁洋山人評點者,無不冠以漁洋山人序者。”清康熙年間,王士禛“主持風(fēng)雅數(shù)十年”(《清史稿》),成為詩壇無可置疑的一代宗師。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先后任揚州推官,國子監(jiān)祭酒、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書等職。一生著作甚多,刊行于世的約有36種,二百多卷。王漁洋以其“神韻論”及“神韻詩”名噪一時?滴醵(1684年),51歲的王士禛奉命出使廣東,祭告南海。往返均取道皖江區(qū)域,途經(jīng)多地,行吟不絕。所作詩篇,每每于不經(jīng)意間,閃現(xiàn)出神韻之美。
在《自沙河至唐婆嶺即事》中,王士禛寫道:
皖公山色望迢遙,皖水清冷不上潮。
青笠紅衫風(fēng)雪里,一林楓桕馬蕭蕭。
皖公山,又名潛山、天柱山。皖水,是皖河的古稱。遠山空濛,河水清冽,楓丹桕赤,馬嘶風(fēng)嘯。詩人身著一身紅裳,迎風(fēng)冒雪,雅興不減。王士禛的紀游詩,往往融山水之情于生命之旅。其《龍山晚渡》詩云:
雪滿龍山望五湖,漁舟沙步晚招呼。
憑誰喚起維摩詰,重寫寒江雪渡圖。
此處的“維摩詰”,是指唐朝大詩人、畫家王維(字摩詰),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從王士禛的這首詩中,我們分明觀賞到一幅雪中待渡的文人畫。
處處溪山好,倪黃畫亦難。
雪云數(shù)峰白,楓桕萬林丹。
髙下松毛積,凄清石溜寒。
天心愛羈旅,巖壑飽經(jīng)看。
倪黃,指元代畫家倪瓚、黃公望,以山水畫見長。在這首《潛山道中雪》中,王士禛描繪了雪中景致。峰白林丹,松高石寒。情景交融,意境悠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士禛北返回京。在行程之中,沿八百里皖江順流而下,直抵金陵。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于宿松縣城東南的長江之中。孤峰獨峙,氣勢險峻。山上啟秀寺內(nèi)供奉有天妃圣母“小姑娘娘”。途經(jīng)此地,王士禛作有《小孤山守風(fēng)》:
已過落星石,前臨大雷岸。
水宿淹期程,日暮中流半。
紞紞戍鼓鳴,蕭蕭水禽散。
愁對小姑祠,靈風(fēng)送波瀾。
守風(fēng),意為等待適合行船的風(fēng)勢。落星石,又名落星墩,是一座小石島,位于江西星子縣(今廬山市)城南鄱陽湖上水邊,相傳為墜星所化。大雷岸,也叫雷池,在望江縣。紞紞,擊鼓之聲。詩中描寫了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眼前的江景,流露出作者因等候啟航而引發(fā)的淡淡愁思。船過古銅都銅陵,王士禛寫下了《曉望銅官山》:
空江寒月落,坐失九華峰。
回頭望秋浦,何處九芙蓉。
曉日銅官上,洩云連五松。
碧雞好毛羽,安得一相從。
浩寂的江面,清冷的月色;赝谐蹋湃A山、秋浦河已經(jīng)遠去。王士禛若有所失,有些惆悵。日出之時,云蒸霞蔚,銅官山和五松山猶如神物,令人心馳神往,詩人的心情隨之變得開朗起來。古鎮(zhèn)三山,臨近蕪湖,曾是一處客商云集、生意興隆的江邊碼頭。旅途之中,懷古詠史成為王士禛行吟的重要題材。在這類詩作里,可以感受到那種清疏寥落的意境,深邃而超然的悵惘,以及詩人對于人生悲涼的體悟。
在《太白祠》中,王士禛詩懷唐代大詩人李白和南朝齊著名詩人謝朓:
白也祠堂在,前臨牛渚磯。
風(fēng)流映江左,山水尚清暉。
小謝東田近,開元舊事非。
姑溪好風(fēng)日,游子亦忘歸。
牛渚磯,又名采石磯,相傳,李白在此醉后泛舟,跳江捉月,騎鯨升天而去。《游東田》則是謝朓的名作之一。王士禛的這首詩思接千載,追昔撫今,意趣閑遠。
安徽合肥 李學(xu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