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秋雨何止送殘暑

2021-08-17 11:14:21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楊蕊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一夜疏風細雨,天氣隨即轉涼。正如歌詞所唱:一場秋雨一場涼。聽著細細的淅瀝瀝的雨聲,想起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熙寧六年(1073年)秋天創(chuàng)作的《謁金門·秋感》:“今夜雨。斷送一年殘暑。”詞人雖感激秋雨斷送了酷熱,但“夜闌還獨語”的“愁”感也涌上心頭。

其實,悲秋情結是古典詩詞吟詠秋景的主基調,而秋風秋雨一般皆為“悲”或“愁”秋之源頭。唐代詩圣杜甫的《秋雨嘆三首》,無論“雨中百草秋爛死,臨風三嗅馨香泣”“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還是“雨聲颼颼催早寒,泥污后土何時干”,雖為自述苦雨寥落之況、觸景生愁,卻令每位讀者感受到古代“悲秋”者悲秋之蕭瑟、“病秋”者病秋之隱淪、“驚秋”者驚韶華逝而年歲晏之速;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秋雨”一直很“凄冷”,無論“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還是“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抑或“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都是秋雨綿綿、寂寞綿綿、傷情綿綿的場景;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一葉葉,一聲聲”,好一個“愁”字了得;宋代大詞人柳永,無論表面多么放蕩不羈,可一場秋雨照樣觸發(fā)了他羈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更成為我國女權和女學思想倡導者、革命先驅秋瑾的遺言而廣為流傳。上中學時,曾被張愛玲的“(秋)雨,像銀灰色黏濡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整個秋的世界”深深吸引。她眼里的“秋雨”,像悲哀的音樂,冷清寥落,蒼涼悲旦,有一種挽歌般的悲涼美感。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一代偉人毛澤東創(chuàng)造了不同凡響、充滿著異樣風采和神韻的“秋”意象,呈現(xiàn)出“萬類霜天競自由”壯美秋景,讓人感受到“夜來秋雨后,秋氣颯然新”。我印象中,人人都愿意住進秋天里,與都市人青睞驅走酷熱之秋雨相比,農(nóng)人對秋雨的降落幾乎是歡呼。“交秋三場雨,遍地出黃金”是老鄉(xiāng)們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農(nóng)人對秋雨的期盼無法用文字描述。清楚記得,多少次立秋時節(jié),鎮(zhèn)里租來高射炮“打雨”,更有村民采用最古老方式“求雨”,可收效甚微……村民最終沒能勝天,秧苗、蔬菜及旱地作物大片大片地枯死,我從中感受一種與生命、與大地息息相關的東西,這便是秋天的雨水,它像一首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老歌,永遠充盈著我的耳鼓,伴隨著我的成長。

由此,喜歡上窗前聽秋雨、觀秋雨,尤其偏愛在青磚砌到頂、墻壁嵌著木格窗子的老房子聆聽秋雨、欣賞秋雨:一陣緊過一陣的秋風吹拂,就能感覺似輕輕低語的熱戀情人般的雨絲細細密密、輕輕柔柔地漫下,它們像訴說著什么秘密,或醞釀著什么大事。不大一會,雨絲就變成點點滴滴,秋雨溫柔纏綿,如絲如縷,若酒若醇……

詩詞文章里的秋雨一直瀟瀟下,古今秋意秋景卻大不同。表面上是創(chuàng)作者心境發(fā)生了變化,而實質上是新中國、新社會、新時代賦予了人們積極向上的奮進力量。

安徽池州 趙柒斤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