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磯,古稱牛渚磯,位于馬鞍山市西南的長江東岸,自古為江南名勝,與城陵磯、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采石磯更以其險峻山勢、綺麗風(fēng)光、眾多古跡居三磯之首,有“千古一秀”的美譽。李白一生鐘情于采石磯,多次登臨吟詠,寫下《橫江詞》《牛渚磯》《夜泊牛渚懷古》等數(shù)十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里歷代建有太白樓、青蓮祠、捉月臺、衣冠冢等諸多景點,現(xiàn)在是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核心景區(qū),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采石磯因詩仙李白而蜚聲海內(nèi)外,這里民間一直廣為流傳李白身著宮錦袍、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傳說故事。毗鄰的江心洲也被稱為紗帽洲,傳說是李白的紗帽落水而成,洲上還有一個叫宮錦的村子。
關(guān)于李白在采石磯“醉酒捉月,騎鯨升天”的傳說,流傳千年,自五代起就有記載。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傳說?這個傳說是完全虛構(gòu),還是在暗指李白其實是在采石磯醉酒溺亡?如果李白確實病逝于當(dāng)涂,為什么會在采石磯修建太白樓、青蓮祠和衣冠冢?
那么詩仙李白究竟死于何時、何地?死因又是什么呢?通常人們都認為,李白是在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因病死于當(dāng)涂龍山,享年六十二歲。但查閱史料文獻,竟說法各異,就李白卒年就有多種說法,現(xiàn)列舉幾個: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西北大學(xué)教授閻琦在《李白卒年芻議》一文中認為,“李白卒于代宗廣德元年(763),享年63歲”。全國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副主任李從軍曾撰文認為“李白應(yīng)該是卒于代宗廣德二年(764),享年64歲” 。四川大學(xué)中國文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舒大剛教授等人在《李白生卒年諸說平議》文中認為“李白卒于大歷元年(766)” 。原重慶三峽學(xué)院圖書館館長康懷遠先生也持有同樣觀點。四川西華師大文學(xué)院林貞愛愛教授《李白身世及生卒年代新考》則認為“李白卒于大歷二年(767)”。顯然李白卒于何年至今沒有定論,卒年未知,死因自然也無法明確。關(guān)于李白的死因,目前主要的觀點有病死說、醉死說、溺死說,至今也一直存有爭議。
雖然李白卒年存疑、卒因存疑,但李白生前鐘情于采石磯山水,多次來這里賦詩吟詠是無疑的。李白卒于當(dāng)涂(采石磯時屬當(dāng)涂),最終葬于青山是無疑的。我們結(jié)合諸多證據(jù)推測:李白晚年(寶應(yīng)元年-廣德二年間)在采石江邊因醉酒溺水而亡,最初葬于江邊野地,后遷至李白舊居龍山,最終由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生前遺愿將其葬于青山之陽谷家村,與南齊詩人謝眺成為“異代芳鄰”。也就是說,詩仙李白溺死于采石江邊,也初葬于采石江邊,因而有“醉酒捉月,騎鯨升天”的美麗傳說。
一、有詩為證
白居易《李白墓》云:“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蓱z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這首詩準確無誤的指出了李白墳的位置位于采石江邊荒野之中,墳周邊荒草無邊一直伸延到遠處,顯得簡陋荒涼。這首七言詩《李白墓》應(yīng)該是白居易在宣城時期所作,大約在公元799年,此時白居易二十八歲,在他的時任宣州溧水縣令的叔父白季康和時任繞州浮梁主簿的大哥白幼文的引薦下,通過宣歙觀察使崔衍在直接舉薦他在宣城參加州試,錄取為應(yīng)貢進士后,可以赴京城長安應(yīng)試。(另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年至元和十四年即白居易左遷江州司馬期間。但日本學(xué)者靜永健在《白居易江州時期拜訪李白墓了嗎》一文中認為:作為左遷江州司馬的白居易,人身不自由,沒有訪宣州李白墓的機會,除非在元和年以前他到過采石。)
項斯《經(jīng)李白墓》云:“夜郎歸未老,醉死此江邊。葬闕官家禮,詩殘樂府篇。游魂應(yīng)到蜀,小碣豈旌賢。身沒猶何罪,遺墳野火燃。”詩中也明確提出了李白醉死采石江邊。項斯是晚唐著名詩人,列為唐朝百家之一,曾聲名鵲起,詩達長安,于會昌四年擢進士第,官終丹徒尉。
白居易和項斯與李白同屬唐朝人,他們來到李白墓時,離李白仙逝時間并不很長,說明李白墓早在唐朝業(yè)已存在,詩中都明確李白墳是在采石江邊,項斯又明確說李白是醉死在采石磯的,讓人不可不信。
后世有很多文人來此處憑吊李白,留下許多知名的詩詞:如宋代梅堯臣《采石月贈郭功甫》 “采石月下逢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yīng)暴落饑蛟涎,便當(dāng)騎鯨上青天。”明末梅之煥《題李太白墓》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諸多詩句都交代了李白醉溺于江邊,李白墓也一直存在于采石江邊。
二、有史為證
《舊唐書 李白列傳》中的記載:“(李白)后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舊唐書》原名《唐書》,當(dāng)屬正史,為“二十四史”之一,是五代后晉時期官修的史書,其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系統(tǒng)記錄唐朝歷史的一部史書,應(yīng)該有其權(quán)威性和真實性!杜f唐書》明確交代了李白的死因是醉死的。采石磯當(dāng)時隸屬宣城當(dāng)涂,醉死于采石磯與醉死于宣城是不矛盾的。醉后溺死與醉死其實也是不矛盾的,反而更體現(xiàn)古人對李白的敬重。而《新唐書 李白傳》卻刪去了《舊唐書》中關(guān)于李白“醉死”說法,僅用“及卒、葬東麓”一筆帶過,說明醉死的說法尚不夠嚴謹,但又沒有明確否定,應(yīng)是有意而為之。
五代《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摭言》記述大量唐代詩人文士的遺聞佚事,多記正史所不詳。述者帶有一定的考證性質(zhì),所載材料也是比較信實可靠的!短妻浴纷髡咄醵ūkm是五代人,但離唐代很近,其本人也原本是唐朝官員,是唐昭宗光化三年 (900)進士及第。據(jù)記載,向他提供材料的人,都是當(dāng)時的顯貴或名士,如陸扆是丞相,吳融是翰林侍郎又是作者的岳父等,說明資料可信度高!短妻浴访鞔_說明李白是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也就是說李白是醉酒溺死于江邊的,這與民間一直以來關(guān)于李白“醉酒捉月,騎鯨升天”的傳說是一致的。
三、有冢為證
李白衣冠,F(xiàn)位于翠螺山南坡上,其實稱之為衣冠冢是當(dāng)代的事,是1972年采石公園在遷墓時才更改為衣冠冢的。在這次遷墓之前一直稱為李白衣冠墓。在更早的時期,也就是宋以前,可能就稱之為李白墓(墳)的。
公元799年,白居易憑吊的李白墳,距離李白仙逝時間大約三十多年,說明此墳早在白居易憑吊之時就已經(jīng)存在多年,如果不是當(dāng)年李白溺死江邊,初葬在這里,則無法斷定建于何年何月。按照通常說法,李白被代宗皇帝召為左拾遺時已不在人世,說明李白死前仍為戴罪獲釋之身,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該不會有人特意為他建造衣冠墓。何況青山離此處不過20公里,也沒有另外建造衣冠冢的必要。退一步說,如果是為了便于紀念李白而建衣冠冢,也應(yīng)選擇在交通便捷的渡口邊,方便憑吊祭拜之人。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在中山陵建成后遷葬南京時,特在北京留有衣冠冢供人紀念瞻仰。李白故里江油也早在清代同治年間就為了紀念終老未歸的李白在青蓮古鎮(zhèn)修建了一座衣冠墓。這些衣冠冢的建造自然都是合乎情理邏輯的。如果不是李白溺死江邊,只是后人為了紀念李白而建造衣冠冢是說不通的。
正式稱為李白衣冠墓應(yīng)該是在南宋嘉泰元年(1201)以后,一個名叫秦德智的道士在李白墳邊募建神霄宮,并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因為李白早已遷葬于當(dāng)涂青山,而這里僅是一座空墓,稱為衣冠墓是適當(dāng)?shù)。南宋紹定六年(1233),防御使王侯明護軍犀渚,顧瞻唐李翰林墓下祠宇卑陋,撤而新之,筑亭其旁,以杜甫《春日憶白》之句,名其亭曰“暮云”。永樂十二年(1414),道士丁道存又重建神霄宮,并在宮前建一牌坊,名唐賢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采石鎮(zhèn)一魯姓鄉(xiāng)紳創(chuàng)辦采石小學(xué),改建神霄宮為學(xué)堂,因辟建操場,將李白衣冠墓移至操場西側(cè)。這是李白衣冠墓第一次遷址。
1972年,采石小學(xué)操場擴大,原衣冠墓在操場邊,因?qū)W生在操場推鉛球,墓碑受損斷裂。為保護墓碑這一文物,遂遷移衣冠墓至翠螺山麓。時由采石公園負責(zé)此事,專門請教于著名文史專家陳中凡教授,并按照陳先生的建議改墓為冢的。又請當(dāng)代書法草圣林散之先生題寫碑銘 “唐詩人李白衣冠冢”,F(xiàn)在人們看到的李白衣冠冢就是第二次遷建的,已不在最初的地方。原宋代殘碑當(dāng)時運至太白樓紀念館收藏,在文革混亂中,殘碑下落不明。
翠螺山上的李白衣冠冢,應(yīng)該是經(jīng)歷了一個由真墓到空墳,由稱為為衣冠墓到改稱為衣冠冢的轉(zhuǎn)變,地點也改變了兩次。墓前的神霄宮中的李白祠也經(jīng)歷屢毀屢建,最終與采石磯太白樓合璧一體,供今人參觀紀念。太白真身墓也遷移兩次,最終落在青山谷家村。世間滄桑,詩仙太白墓、冢、祠最終歸于綠水青山之中,而今都屬于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范圍里。
據(jù)此種種,如果詩仙李白不是“醉酒溺死,初葬于采石江邊”,我們就難以解釋衣冠冢的來歷和白居易在江邊憑吊李白墳的事實,也無法說明在采石磯建有太白樓、青蓮祠的緣由,更無法講清民間廣傳太白“醉酒捉月、騎鯨升天”的淵源。
我們再查閱相關(guān)歷史文獻,其中《舊唐書》和《新唐書》有關(guān)記載前面已經(jīng)提及,不再贅述。李陽冰《草堂集序》、魏顥《李翰林集序》、李華《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墓志并序》、劉全白《唐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碣記》、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是有關(guān)李白的最早最重要文獻資料。劉全白《唐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碣記》云:“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游至此,以疾終,因葬于此”。唯有該文中明確指出李白是病死當(dāng)涂的。李華《故翰林學(xué)土李君墓志序》云:“(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其并沒有交代李白死因。李陽冰《太白草堂集序》“臨當(dāng)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李陽冰只是說李白此時已病,病重臥床而已。
目前位于大青山的范傳正《李公新墓碑》云:“晚歲,渡牛渚磯,至姑熟,悅謝家青山,有終焉之志。盤桓利居,竟卒于此”。范傳正也完全回避了死因,只用“盤桓利居,竟卒于此”一筆略過。倒是李白仙逝百年之后晚唐詩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詩》斷定李白遭“腐肋疾”。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則進一步說明“膿胸癥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為‘腐脅疾’”。這些顯然是推測的。
李白死因有不同的說法,但歸結(jié)起來主要就是兩種:一是因疾病死,一是因溺水亡。換一種說法就是屬正常死亡還是屬于非正常死亡。由于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風(fēng)俗的原因,自古以來人們對象溺死這樣的非正常死亡是十分忌諱的。儒家經(jīng)典《禮記.檀弓》中也有“死而不吊者三:畏、厭、溺。”之言。在唐時究竟有什么風(fēng)俗,難以知曉,唐人對溺水死亡應(yīng)是忌諱的。如果李白是正常因病死亡,自然史志上會明明白白說清楚,正是因為李白溺死江邊屬讓人忌諱的非正常死亡,古人出于對詩仙李白的尊重和敬仰,回避李白死因當(dāng)然合乎人之情理。清人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亦云:“豈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fā)新意耶?”。 王琦在文中很好地說明了緣由。而民間更是把李白醉后溺死,轉(zhuǎn)化為“醉酒捉月、騎鯨升天”的浪漫故事。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認為,詩仙李白鐘情于采石山水,常來此吟詩,飲酒、賞月,終不幸因醉酒溺水仙逝,被時人初葬于采石江邊。但李白尸骨究竟何時由采石江邊墓遷往龍山,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史載,也沒有民間傳聞,期待以后會也許有新的證據(jù)發(fā)現(xiàn)。因傳統(tǒng)文化和習(xí)俗影響,古人在正史中有意無意回避,但存于有關(guān)野史及民間傳說之中,讓人們間接知曉真相。百家講壇主講人紀連海說過“正史未必都可信,野史未必都虛構(gòu)”。原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xué)裴斐教授也曾說過“正史非實、野史非偽”,李白未必不是“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醉酒捉月,騎鯨升天” 是人們?yōu)榱思o念詩人、敬仰太白,從而美化詩仙,表達樸實美好的愿望!也切合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的特質(zhì)和形象。(殷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