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跨越一千多公里南北《新青年》新年對話

2022-01-28 09:24: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兩地青少年共同誦讀《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第一卷第一號發(fā)刊詞《敬告青年》

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讓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箭桿胡同20號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與上海市黃浦區(qū)南昌路100弄2號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組織誕生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備受青年關注。北京和上海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但《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作為兩地共同擁有的紅色資源,顯得尤為特別。

最近,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京滬兩地青年在南北《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以“溫暖一平方”直播的形式實現(xiàn)聯(lián)動,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的青春吶喊,在南北《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同時響起。

跨越一千多公里的連線

走進北京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可以看到一塊寫著“新青年社編輯部”的木匾。據(jù)展覽講解員張汝嫻介紹,這是經(jīng)過黨史學者考證,根據(jù)當年新青年社的通信印模拓印還原制成的,全國僅此一件。來自上海向明中學的李天心看過《覺醒年代》,細心的她注意到,這塊木匾的擺放位置似乎與電視劇中不太一樣。對此,《覺醒年代》的編劇龍平平回應道,寫劇本時,舊址還未開放,而《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標志,在劇中選擇掛在門口,有一種“先把旗子豎起來,讓大家知道我進北京了”的含義。

1917年,陳獨秀把《新青年》編輯部由上海遷到北京。隨著北京大學教授的加入,《新青年》逐漸由一個以安徽讀書人為中心的地方刊物轉變?yōu)槿珖缘臅充N刊物。

直播中,京滬兩地青年看到了很多首次展出的珍貴史料,比如,一張展現(xiàn)百年前陳獨秀舊居門前風貌的老照片,一下子把人拉回到當時那段崢嶸歲月,聯(lián)想起在《覺醒年代》中曾多次出現(xiàn)的泥濘小道;1919年8月至1922年7月發(fā)表于《新青年》的200余篇研究馬列主義的重要文章,現(xiàn)場同學在電子翻書屏前輕輕一揮,便能閱讀……

1920年,為了躲避北洋政府的抓捕,陳獨秀在李大釗的護送下離京返滬,編輯部也隨之遷到上海。講解中,上海的展覽講解員劉倩提到了“毛澤東來拜訪陳獨秀討論馬克思主義”的場景,這引起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高二年級學生佟思瑀的好奇,她問道:“當時上海的編輯部作為進步人士的聚集地,為什么沒有被當?shù)胤磩诱【喣?”

原來,上海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處于法租界的管理范圍,北洋政府鞭長莫及。不過,雖然沒有被取締,并不代表編輯部沒有被當時的租界當局或者國外的情報部門關注。上海市大同中學歷史教師、黃浦區(qū)青少年黨史學習品牌項目《顧老師講紅色故事》主講人顧博凱特別舉例,在電影《1921》里,日本情報部門對編輯部進行盯梢的細節(jié),以及因密探到訪打斷了中共一大的會議進程,都是有史料支撐的,也不是偶然事件。

他說:“我們現(xiàn)在可以對革命先輩宣傳革命思想、進行革命活動的事情娓娓道來、云淡風輕,但其實,他們當時時刻處于危險風暴之中。”另外,通過鏡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的方松海還注意到了《新青年》雜志封面的變化。顧博凱指著印有緊握雙手的封面解釋:“這是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一期《新青年》雜志,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發(fā)行的第一期《新青年》,當時,隨著雜志宣傳方向轉向馬克思主義,雜志的封面也發(fā)生了直觀的變化。”

讓紅色文化成為黨史教育的主打色

北京市東城區(qū)是首都功能核心區(qū),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qū),有“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13處,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4家,許多建黨初期的歷史事件都發(fā)生在這個區(qū)。上海市黃浦區(qū)則是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fā)地和偉大建黨精神起源地所在區(qū),有革命遺址遺跡及紀念場館、設施142處,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6家,這里留下過許多難以磨滅的紅色印跡。

兩地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正是呈現(xiàn)黨的歷史最直觀、最立體的地點。通過學習互動,兩地青年不禁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新一代青年應該如何向前輩學習?我們當下應該做些什么?”對此,龍平平用年輕人經(jīng)常用來形容《覺醒年代》的“yyds”(永遠的神)來回答。他覺得,電視劇背后講述的偉大建黨精神才是真正的“yyds”,不過,要想做到永遠,就得靠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把偉大建黨精神接過來、傳承下去。

100年前的90后、00后通過對民族出路的不斷探索,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他們用奮斗、犧牲締造了新中國;現(xiàn)在的青年更應該堅定自己心中的信仰,肩負起這一代人的使命擔當,把建黨精神不斷發(fā)揚光大。上海格致中學的學生盛曉涵說,通過參觀,他對黨的創(chuàng)建歷程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和了解,也讓他對那些追求救國道路的先進分子和革命先賢懷有更多敬意和感恩。“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向多遠的未來”,北京市東城區(qū)相關負責人表示,借此活動,希望廣大青少年一代能夠做勇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忘“來時路”、走好“腳下路”、堅定“未來路”,唯有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意氣風發(fā)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上一篇:話年俗
下一篇:最后一頁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