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楊振寧演講集》時,突然生發(fā)出一種感覺:科學論文和專著之外,楊先生其他一些作品大多是演講、答記者問或接受專訪時的文字記錄,因此可以說,這些文章結(jié)集起來的書是說出來的書!稐钫駥幯葜v集》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科學、教育和社會問題的演講和其他資料46篇。
限于專業(yè)水平,我的關注點在第一部分,我發(fā)現(xiàn)其中三分之二的內(nèi)容已在楊先生的其他作品集里讀過,瞬間感覺壓力小了不少。讀完第一部分全部文章,我發(fā)現(xiàn)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楊振寧先生,不但敏銳地發(fā)現(xiàn)中國在科學、教育領域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同時還直言不諱地在一些公眾場合說出來,以引發(fā)公眾的注意。
比如,楊先生認為:“中國的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院的教育一直都在把學生趕到一個越來越窄的道路上去,把學生變成念死書的人,雖然書的確都念得不錯,到外國去留學的中國研究生考試成績素來名列前茅,但是念書不應該是學習的目的,而應是創(chuàng)出新知識、新體系的一個手段。中國學生之所以囿于書本是由于分數(shù)與學生日后前程密切相關。這種以分數(shù)論英雄對特殊天才的壓抑就更可怕。”(《研究工作與研究生的學習態(tài)度——在廣東中山大學演講的報道》)
比如楊先生說:“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接受小學、中學以致大學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將來做學問和進行研究工作。因為,在一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社會里,會專門做學問的人數(shù)畢竟不多,所占百分比很小。那種硬是把大多數(shù)學生培養(yǎng)成為做學問的人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觀念。”(《談談我的讀書經(jīng)驗——在新加坡世界貿(mào)易中心禮堂演講的報道》)
楊先生根據(jù)自己幾十年的讀書經(jīng)驗,提出自己的兩點體會:
一是要盡量擴大興趣面,學生要多到圖書館去瀏覽,多聽大學里的一些演講。20世紀的科學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驚嘆的進步,而且科學也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開拓新領域,所以沒有什么人能什么都懂。在這種情況下,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有廣泛興趣的人,更容易成功。
二是要重視運用滲透性學習法,所謂滲透性學習法,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盡管自己對于學習的內(nèi)容并不是太清楚,但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已經(jīng)一點一滴地學到許多東西。
我最近密集地閱讀楊先生的作品時,時常是似懂非懂、不是很清楚、明白,但我只能硬著頭皮堅持讀下去,現(xiàn)在看來,的確是有收獲的。我想,這就應該是楊先生所說的滲透性學習法。楊先生多次提出要重視會動手的人,即動手能力強的年輕人,不能因為他們考試成績不夠冒尖而埋沒了他們,因為中國最需要的是搞實驗的人才,而不是會考試的人。
楊振寧先生還在一次講演里介紹了數(shù)學家彭家勒的“擱置法”,所謂“擱置法”就是將一時卡住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暫時放在一邊,如此可以使你從目前的難題里擺脫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的大腦不再思考它了,也許它已經(jīng)進入你意識的一個不同層次,當你不再想這個問題而想著別的什么的時候,你會在某個時刻忽然靈機一動,想出來一個主意。同時在下意識中,你也會比較便利地找到被你擱置的問題的答案。關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我已經(jīng)有過多次這樣成功的經(jīng)驗,只不過那時候我不知道有“擱置法”這么一說。
讀完第一部分所有文字后,如果要說哪一篇文章給我的印象最深,我想應該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寫給中國<物理>雜志的一篇介紹謝玉銘先生的文章》,老先生的一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他與同樣優(yōu)秀的女兒40年分離、至死也沒能相見的悲劇,讓人唏噓不已。
還有一個故事也讓我印象深刻。1986年春,楊振寧先生在香港坐出租車,司機是一位在北京生活過的女子,普通話說得很好,當她聽說楊先生是物理學教授,住在美國,便對楊先生訴說了她的煩惱:她的兒子原來在廣州讀中學,去年考進了復旦大學物理系。兒子的同學都想出國,他也很想出國,但他感覺自己很難通過每年只有七八個名額的CUSPEA(中美聯(lián)合培養(yǎng)物理類研究生計劃)出國,因此很苦惱。于是他通過美國的一個機構(gòu)聯(lián)系了一個大學(這個大學的名字楊先生從來沒有聽說過),但需要花七到八萬港幣,女司機問楊先生他們應該怎么辦?讓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楊先生在到達目的地后,居然給女司機的兒子寫了一個條子:
我叫楊振寧,我有兩點看法。一、復旦大學是第一流的大學。你在復旦念的物理較美國任何大學念的物理,可以說只會好些,不會差些。二、你在復旦畢業(yè)后,很多美國大學會接受你做研究生,并提供助教位置,不管你是公費還是自費去的,因為復旦在美國是有名氣的。我認為這是你學物理的最好道路。現(xiàn)在急急忙忙隨便進一個大學,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
話語不多,卻很是到位,楊先生真是很可愛,當然也很讓人敬佩,素昧平生,居然如此認真負責。只是那位著急出國的大學生不知道可相信這張條子真是大科學家楊振寧先生寫的,即便是相信了,他是否會聽從楊先生的建議,踏踏實實地在復旦讀完大學,他又是否意識到,在他人生的關鍵時刻,楊振寧先生給了他一個清晰明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安徽合肥 劉政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