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與番茄,看似毫不相關。然而,在安徽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一條輸送二氧化碳的管道讓它們有了無法分割的聯(lián)系,并且結出了“累累碩果”。
一座水泥廠為啥會“不務正業(yè)”種番茄?3月13日,記者來到位于蕪湖市的白馬山水泥廠一探究竟。
番茄“吃”上了免費餐
吃上水泥廠種植的番茄,對記者來說還是第一次。
在智能溫控室進口處,穿上防護衣帽、戴好鞋套、用殺菌液凈手后,記者才終于一睹真容:一排排無土栽培的番茄藤蔓,沿著牽引線一直向上攀爬,高約兩三米,直沖棚頂。藤上掛滿了一串串紅綠相間的番茄,在陽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摘下一顆放進嘴里,皮薄肉厚、顆粒飽滿、酸甜可口。
智能溫控室內,紅綠相間的小番茄顆粒飽滿、美味誘人。(羅廣心 攝)
環(huán)顧整個溫控室,總體感覺是“小而精”。占地5畝的半封閉式的玻璃溫室內,遍布傳感器和控制器,實時記錄植株的生長數(shù)據(jù),還能智能化調控溫、光、水、氣、肥,大番茄、小番茄在這里舒適“成長”。
溫控室內,一根根半徑10厘米左右的空心白色管子引起了記者注意,不斷有風從管子盡頭和側邊的圓孔吹出。
“管子里的風含有二氧化碳等成分,是氣肥。當白天光照較強時,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增多,滿足光合作用需要。”白馬山水泥廠負責人盧叔敏解密道,“這里頭的二氧化碳可不簡單,是水泥廠排放出的煙氣再利用。一般,氣肥都得購買,但我們擁有水泥窯煙氣捕集純化示范線,實現(xiàn)了氣肥‘自產(chǎn)自銷’!”
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氣肥
盧叔敏提到的水泥窯煙氣捕集純化示范線,在全球范圍是首條。
由于水泥窯煙氣量大、成分復雜、二氧化碳濃度含量低,收集并處理生產(chǎn)中的二氧化碳一直是個難題。
突破技術難關是關鍵。2016年2月,海螺集團確立水泥窯煙氣捕集純化項目,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終于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關鍵技術及裝備。2017年10月,白馬山水泥廠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范項目建設成功。
水泥窯煙氣居然神奇地變成了氣肥?
在白馬山水泥廠日產(chǎn)5000噸新型干法熟料生產(chǎn)線上,水泥窯煙氣被送入脫硫水洗塔底部,去除雜質后依次進入吸收塔、解析塔……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程序,純度為99.9%以上的工業(yè)級和純度為99.99%以上的食品級二氧化碳液體“新鮮出爐”。
“種植番茄的智能溫控室,就是運用處理后的食品級二氧化碳作為植物氣肥,使溫室內植物生長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最佳,充分提高了作物產(chǎn)量,實現(xiàn)資源再利用。”盧叔敏說。
二氧化碳還能“變身”成什么?
利用回收的二氧化碳種番茄,只是海螺集團的小小嘗試。
“水泥行業(yè)是碳排放大戶之一,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5%。作為水泥行業(yè)領軍企業(yè),攻破水泥窯煙氣捕集純化難關,并實現(xiàn)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海螺有這份責任。”盧叔敏說。
今年全國兩會中,“高質量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綠色低碳”等是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詞。“實現(xiàn)綠色低碳高質量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是關鍵。”盧叔敏表示,長期以來,海螺集團已經(jīng)與10多所高校有過合作,完成了多項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
除了種植番茄,海螺集團正在籌備將捕集純化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
據(jù)了解,安徽海螺集團三碳(安徽)科技研究院已經(jīng)聯(lián)合南開大學開展了“二氧化碳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將二氧化碳還原制備為“合成氣”作為水泥窯燒制替代燃料;還自主進行了“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甲醇及催化劑設計研究”項目研究,未來將形成具有水泥工業(yè)特色的二氧化碳制甲醇技術。
“今后,我們將繼續(xù)踐行新發(fā)展理念,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不斷實現(xiàn)原有技術的改進和落后工藝的提升,為水泥行業(yè)實現(xiàn)‘雙碳’目標作出貢獻,堅定不移走節(jié)能減排環(huán)保的高質量發(fā)展之路。”盧叔敏表示。
視頻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