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龍山巍巍,九華河綿綿。全長54千米的九華河,發(fā)源于九華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經(jīng)五溪橋、墩上、觀前,至梅埂入長江。它在觀前境內巧遇一座形若蛟龍的斗龍山。山水形勝的佳境,使這里鐘靈毓秀,孕育出了盛名遠揚的包氏家風。
一個陽光煦暖的冬日,我慕名來到這里的祠堂村,拜謁包氏祠堂,參觀包氏家風館,了解源遠流長的包氏家風文化,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底蘊給我?guī)淼男撵`震撼。池州龍山包氏家族是包拯的一個支系。龍山包氏始遷祖包康是包拯五世孫,曾任宋軍的參軍副帥。包康解甲歸田后,由涇縣遷入貴池觀前的斗龍山下、九華河畔隱居,從而開枝散葉,繁衍了貴池包氏一脈,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因龍山包氏家族的祠堂建在這里,故稱之為祠堂包,祠堂村也由此而得名。
包氏宗祠坐落在風景秀麗、交通十分便捷的祠堂村西邊組,坐北朝南,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余平方米,為三進兩院,典型的徽派建筑,氣勢恢宏。宗祠正面的廣場中央,聳立著一座巨大的石制牌坊,工藝精湛。牌坊上石刻精美,正中“源遠流長”四個行書大字俊秀飄逸。
宗祠的一側,是包氏家風館。走進包氏家風館,迎面的墻上,便是醒目的包公畫像。畫像里的包大人儀表威嚴、肅穆,雙目如炬。旁邊是一幅巨大的“廉”字,字體端正,筆畫規(guī)矩,筆力遒勁,顯然出自于包公的手筆。然后依次是包公對后人家風家訓的介紹。家風館主要介紹包氏家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以及在池州的發(fā)揚光大。 包氏后人遵循包拯“孝廉耕讀”的家訓,繼承并創(chuàng)造以“忠孝廉”為核心的獨特包氏家風。所以這里民風淳樸,英才輩出,其后人有知名學者教授,有海外青年才俊,有商界名流,有官員政要。他們因為從小接受包氏家風家訓的教育、熏陶,都能自律自愛,潔身自好,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做貢獻。
包公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的美名和包氏家風,在池州大地上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池州是儺戲的發(fā)源地。在本土的儺戲正戲中,就有三本是包公戲,分別是《陳州放糧》《張文顯》和《搖錢樹》,都是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劇目。此外,包公在池州留下的“包公井”“齊山”石刻等歷史文化遺存至今深受池州人民珍愛,保護完好。
好的家風、家史,也就像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能給我們上生動的一課。讓我們的心靈受到洗滌,靈魂得以凈化。我相信,斗龍山下,九華河畔,優(yōu)良的包氏家風,會在新時代得到賡續(xù)傳承,發(fā)揚光大,源遠流長。
候朝暉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