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m.xomn.cn)、掌中安徽訊(季玉兒 記者 胡昊) 日前,由滁州廣播電視臺、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主辦的“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文化研學游公益活動之“五月篇:廣惠橋頭話滁陽”,于滁城停云閣啟程。滁州市文史專家、瑯琊區(qū)關(guān)工委副主任、區(qū)政協(xié)原副主席徐茵擔任本期主講嘉賓,沿著“停云閣—廣惠橋—通濟橋—四牌樓—滁陽王廟舊址”游學路線,為大家一路作導游講解。
(“滁州古城行走”五月篇研學游宣傳海報)
○河畔觀停云,檐角皆有情
漫步在內(nèi)城河畔的步道上,聆聽徐老師娓娓道說古城歷史。本期“古城行走”起點處的停云閣,就有著與南宋詞人辛棄疾相關(guān)的典故。
(內(nèi)城河畔,大家認真聆聽專家講解)
據(jù)徐老師介紹,辛棄疾初任滁州知州時,因連年災(zāi)荒和商賈不至而呈蕭條之象,于是決定民生改革,待“樂生興事,民用富庶”后修整街市、復(fù)興市場,修建了當時的滁州第一高樓“奠枕樓”。后來辛棄疾到江西任職,期間在江西瓢泉建了停云堂,并為之寫《賀新郎》詞:“獨坐停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
滁州市在前兩年規(guī)劃古城建設(shè)時,即在靠近奠枕樓的內(nèi)城河畔新建一亭閣,命名“停云閣”,意在紀念辛棄疾為發(fā)展滁州所作的貢獻。
(停云閣前開啟五月篇“古城行走”)
○古橋吟古詩,款款寄深情
窄窄的一條步道小巷,連接起唐代廣惠橋、興壽院,宋代端命殿,明代滁陽王廟、四牌坊,清代關(guān)帝廟。徐老師介紹說,鑲嵌在內(nèi)城河這條青綠色絲帶上的兩顆“寶石”,分別是廣惠橋和通濟橋。
廣惠橋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間,古名宏濟橋、赤闌橋,俗稱西橋。因年代久遠,歷代多次重修。橋東原有兩塊碑,一塊刻有明代吏部尚書胡松撰寫的《新建廣惠橋記》,另一塊則為民國時期的修橋碑,均在日軍侵滁時所毀。2016年3月,廣惠橋修繕工程啟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后的廣惠橋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和風貌,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書畫家呂雪冰先生現(xiàn)場潑墨作畫,書畫與朗誦同步演繹,藝術(shù)為“行走”添色增輝)
廣惠橋上,在滁州朗誦者協(xié)會趙娟吟誦唐代滁州刺史李紳詩《守滁陽深秋憶登郡城望瑯琊》、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大學生吟誦宋代滁州通判韋驤詩《和臘日初晴會同僚射飲投壺》的悠遠旋律聲中,知名書畫家呂雪冰先生鋪開宣紙、揮毫潑墨,橋下小舟輕漾的舊時情景躍然紙上。書畫與朗誦同步,古景與古詩同輝,為“古城行走”增添了一絲古韻馨香。
○原址憶往昔,牌坊總關(guān)情
四牌坊是滁州人最為難忘的記憶,盡管這里只留下了歷史地名四牌樓街。徐老師介紹說,明代嘉靖年間,為慶祝孫家祖孫三代高中金榜(爺爺孫允恭、父親孫序都考中舉人,孫子孫存、孫孟都考中進士),故經(jīng)朝廷批準建了四座連在一起的牌坊以示褒獎。四牌坊建在古城的十字路口,每一座牌坊下面都立有直徑一尺多的兩根青灰色的石柱。由于年代久遠,民國時期四牌坊已出現(xiàn)開裂,1951年拆除。
(文史專家徐茵講解“四牌坊”的歷史)
孫序晚年在醉翁亭西嶺尋得雙泉瀑布,于其上造亭,旁鐫“雙泉絕頂”摩崖石刻。今瑯琊山同樂園往十八蹬方向、靠近登山步道起點、隔水右岸的半山腰上,仍可尋見篆書石刻“雙泉絕頂”四個大字。孫存在考進士前,曾在滁求學于王陽明門下,深得王陽明賞識?贾羞M士后,孫存歷任贛州、長沙、荊州、處州知府,升任江西參政、河南左布政使,為官清正,精于律典。孫孟曾任杭州知府,“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杭州西湖湖心亭便是孫孟所建。
○校史寫滄桑,明日書豪情
作為廣大滁州學子成長的搖籃,滁州市第一小學所在地是一塊歷史悠久的風水寶地。自唐代以來,這里曾建有很多在滁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建筑。
龍興寺。一小的東校區(qū)為唐代興壽院,后周顯德三年,趙匡胤率軍在滁州生擒皇甫暉,取得“清流關(guān)大捷”,軍中威信大增,為其后來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奠定了基礎(chǔ)。而滁州也就成為宋太祖的發(fā)端之地、大宋朝的祥瑞之地,興壽院因此改為龍興寺。
端命殿。一小的西校區(qū)為宋代天慶觀;实v五年,滁州知州王靖上書仁宗皇帝,奏請在滁州建立太祖紀念建筑。朝廷允在天慶觀內(nèi)建立了端命殿,殿內(nèi)除了供奉太祖趙匡胤的御容畫像以外,還把趙匡胤在滁州賜給部下王嵒的書帖,刻在端命殿內(nèi)的墻壁上。
(滁州一小校長程飛介紹百年校史)
滁陽王廟。后來滁州屢經(jīng)戰(zhàn)火,端命殿成為廢墟,明初太祖朱元璋在天慶觀舊址建滁陽王廟,以祭祀其岳父、滁陽王郭子興。郭子興為定遠縣人,元末江淮地區(qū)紅巾軍領(lǐng)袖,他提拔重用了朱元璋,并將自己撫養(yǎng)的馬公之女馬秀英嫁給了他,使朱元璋成為一方統(tǒng)兵將領(lǐng)。郭子興病逝后,其兵力由朱元璋繼承。故《明史》曰:“有明基業(yè),實肇于滁陽一旅。”
關(guān)帝廟。原在州治西儀門外,今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北區(qū)。明萬歷末年,郡守孫森改建于西橋的東面,時間長了破敗不堪。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滁陽王廟改建為關(guān)帝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建為小學校至今。
深得豐厚人文底蘊的浸潤,滁州一小先后榮獲安徽省特色小學、國家級體育傳統(tǒng)學校、國家級青少年手球基地等多項殊榮,為滁州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校史館前,一小的同學們齊誦《琴臺》、齊唱校歌,共同感悟百年名校的厚蘊與輝煌。
(“古城行走”者在百年名校前留影)
古城行走活動現(xiàn)已開展五期,活動影響力、傳播力不斷增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朋友自發(fā)加入。因工作來滁州出差的王先生表示,自己是貴州人,因在網(wǎng)上看到古城行活動后很感興趣,今天是第一次跟著實地行走,于行走間感知滁城歷史,聆聽人文故事,意義非凡。
據(jù)悉,“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文化研學游活動,按照農(nóng)歷月令,一月一主題、一令一行走,精心設(shè)計十二條主題文化研學游路線,助力滁州古城文化傳播;顒佑沙輳V播電視臺、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聯(lián)合主辦,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會、滁州文化研究中心(滁州學院皖東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提供專家支持,滁州廣播電視報社、滁州書畫院、滁州市作家協(xié)會、瑯琊區(qū)關(guān)工委、亭城讀書會、滁州朗讀者協(xié)會等單位給予協(xié)力支持。(攝影/胡子悅 張懿婷 王雪靜 葉源振)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