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再大也沒國事大——濉溪縣澥河路居民趙英擁軍故事
濉溪縣濉溪鎮(zhèn)澥河路的一條小巷深處,流傳著一段愛國擁軍的感人故事。社區(qū)居民趙英20多年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支持兒子安心服役。她以一份執(zhí)著和愛心,坦然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無怨無悔挑起家庭重擔……
當兵報國還是上學就業(yè)?21年前,趙英的小兒子呂偉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趙英的丈夫呂剛也是當兵出身,退伍后在基層派出所上班,他深知當兵不易,擔心孩子吃不了這個苦,就偷偷和趙英商量,讓兒子去上學吧,考個技校,學門手藝,到哪都有飯吃。家里的好多親戚也勸她:“你們家就這一個男娃,別人都當寶,你非要把孩子往外送,大半年都不能見回面,不心疼嗎。”趙英卻不這么認為:“當兵既能報國,也能全面鍛煉孩子的綜合素質。學可以再上,可是錯過了服役的年齡,有可能遺憾一輩子。”年少懂事的呂偉尊重母親的意愿,最終穿上了橄欖綠,到四川某地服役。
當個好兵還是做個孬兵?這個話題,是趙英和兒子在服役之初探討最多的事。作為家中的老小,從未吃過苦的呂偉到部隊的第一天就被艱苦的環(huán)境所嚇倒。再加上離家又遠,和父母第一次打電話時竟然哭了半小時,并在話語間透露出想回家的意思。電話那頭的趙英雖然也是滿臉淚水,但她明白,孩子這時候最需要的是鼓勵和疏導,稍有疏忽,呂偉很有可能打退堂鼓。她一方面做好兒子的安撫工作,一方面和部隊領導溝通協(xié)調(diào),教導員、班長只要一有空就找呂偉談心交心,逐漸讓他感受到部隊大家庭的溫暖。在每一次電話里、每一封家信中,趙英都不忘鼓勵,時刻給兒子灌輸“當兵就要當個好兵”的道理。就這樣,呂偉順利度過新兵第一個適應期,新兵連結束后還被記嘉獎一次。正是這種執(zhí)著的母愛,支撐著兒子服役的熱情。呂偉之后還考上了軍校,期間先后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繼續(xù)留隊還是照顧家庭?兒子獻身國防事業(yè),丈夫守護社區(qū)治安,趙英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好“后勤”保障。對她來說,盡管苦點、累點都不算啥,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然而,一張診斷單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2003年,呂剛查出患有腦梗死,而且病情不斷惡化,到最后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自從丈夫得病后,趙英幾乎沒睡過一個安穩(wěn)覺,她要時時刻刻守在呂剛身邊,特別是三伏熱天,要一天幾次為丈夫擦洗身子。臥床不起會造成肌肉僵硬和萎縮,趙英每晚睡覺前都會為丈夫捏腿、捶背。丈夫不能嚼東西,趙英就把食物熬成湯,一勺一勺地喂。每當看到丈夫吃飯難以下咽的表情,趙英的淚水都止不住地流。在照顧呂剛的同時,年過九旬的婆婆突然精神失常,整個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趙英的肩上。2014年趙英做了個肌瘤剔除手術,考慮到家中精神失常的婆婆和癱瘓在床的丈夫,在醫(yī)院僅僅待了一個星期就提前出院。她做手術的事情,還是瞞著兒子進行的。后來,呂偉從親戚口中得知母親做了手術,第一時間趕回家探望。可母親鐵青著臉說:“端誰的碗,服誰的管,更何況你還是軍人,家事再大也沒有國家的事大。”聽母親一席話,呂偉淚水如泉、噴涌而出,表示要轉業(yè)回來,照顧家庭。哪想到趙英突然大怒:“轉業(yè),你父親的病就能好了嗎?你奶奶就能清醒了嗎?現(xiàn)在的你正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為國效力的最佳時機,家里的事,不用你管!”
母親的堅守和默默付出,保證了呂偉在保家衛(wèi)國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現(xiàn)在的他已是安徽總隊某支隊的副政委。20多年來,趙英用人心墊高了幸福生活的高度,用責任填平了家庭生活中的坎坷。毫無疑問,她用執(zhí)著和責任澆灌出的雙擁之花分外馨香。
文/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