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送來2盒粽子,1盒臘肉粽、1盒蛋黃粽;昨天,姐姐送來1塑料袋她包的蜜棗、赤豆粽;今天上午,一打開電腦,就見學校工作群里工會李主席發(fā)的通知,是工會發(fā)的端午節(jié)物品——1盒栗子粽、1盒香腸粽。如今的粽子都是粽葉包裹,里面的“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稍谖倚r候,吃的好婆包的筍殼粽無論是粽子的形狀,還是香味、口感直到現在還歷歷如在目前,似乎還唇齒留香呢!
小時候,老家屋后有個四方竹園。春天萬物復蘇,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場春雨過后,竹園里的筍芽兒蠢蠢欲動了。幾天后,竹園里的筍尖全拱出了地面了。約又過了一周,好婆用在砂石上磨得鋒口閃著寒光的鑿子去竹園里挑小筍。好婆只挑小筍,大筍要留著長竹子的。小筍炒咸菜,味道鮮美呢!小筍一時吃不盡,好婆就用菜刀把小筍剖成條,放在竹籬笆上曬成筍干。筍干是菜中的“百搭”,可單獨炒著吃,更可放在其他菜里炒或煮,味道反正是清香而鮮嫩。再過了20多天,大筍已長大“成人”了,每支大筍下面留有一堆筍殼。好婆背著一個竹籮筐,去竹園里把大而完整的筍殼一一揀出來。好婆把揀來的筍殼曬干了,再理成疊,用稻柴扎起來。端午節(jié)來了,那時家里經濟困難,買不起粽葉,不要緊,好婆收藏著許多筍殼呢!
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好婆把筍殼放在灶頭上的大鍋里煮。煮過的筍殼柔軟而又韌性。好婆用兩張筍殼兜成錐形,往里裝進淘凈的糯米、麥片,放五六粒豆瓣或八九粒豌豆,再裹上一張筍殼,牙齒咬住棕線的頭,把棕線在粽子上系幾圈,成“十”字,一只結實飽滿的四角粽就成了。好婆包了近100只粽子才歇手。好婆把粽子一一碼在大鍋子里,加水,水沒過粽子的面,蓋上鍋蓋,鍋蓋與鍋沿邊圍上一圈濕布。一切準備妥當,好婆開始在灶膛里架了硬柴生火,煮起粽子來。中途時不時要揭了鍋蓋往鍋子里添水,防止鍋里的水蒸發(fā)干后燒焦粽子。煮透了的筍殼粽,還不能吃,要在鍋子里焐一夜。后來我才知道,是灶膛里的炭火溫軟,利用這些炭火焐出來的粽子就格外好吃。然而,這一夜心里一直惦記著粽子,翻來覆去睡不著。
“阿四,阿四,起來吃粽子哉!”是好婆在喚我,阿四是我的乳名。上半夜睡不著,一直到下半夜才迷糊睡去,但隱隱約約聽到好婆的聲音,第一反應是“粽子”,就一個鯉魚打挺起了床。揉一揉惺忪的睡眼,只見灶臺上兩臉盆堆成了小山尖似的粽子,我的小心臟怦怦直跳,生怕這些粽子隨時會飛走。我趕緊拉掉好婆打的活結的粽線,剝去金黃色的筍殼,張嘴就是一大口。這粽子微甜,有一種似曬干的荷葉、水牛筋草、茅針草的混合清香,這是大地的香味吧,柔糯中有嚼勁。我一下子吃了2只。好婆看我吃得狼吞虎咽的,提醒說,不能吃第3只了,再吃了要肚子脹的。我咂著很響的嘴,朝好婆點點頭。
去年到鄉(xiāng)下過端午節(jié)。吃罷午飯,去村上走走。一走,竟收獲了10多只筍殼粽。原來,那時村人吃了好婆送的筍殼粽,有竹園的人家就紛紛效仿起來了。村人說:“這筍殼粽比粽葉粽另有一番味道呢,城里人是根本吃不到這種粽子的,這要好好感謝你好婆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哩!”
□ 常熟 馬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