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恨水的心目中,屈原的形象一定是特別高大的。在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六日,張恨水于重慶《新民報》發(fā)表過一篇題為《大哉屈原》的文章。張恨水回憶,兒時剛學(xué)兩句辭章,好高騖遠(yuǎn)的他就讀起屈原的《離騷》來。結(jié)果,只見滿紙是草木鳥獸,神仙云霧,落個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后來,年歲大了,他再買回兩個注疏的《楚辭》看看,也只是似懂非懂,還是不得要領(lǐng)。直等自己人到中年,四處碰壁,體會到世事艱難,回頭讀《離騷》,他才恍然大悟。若是有人問他悟出了什么?張恨水就會告訴人家,他悟出的是“不得已”三個字。
誰的“不得已”?當(dāng)然是屈原“不得已”。在張恨水看來,以屈原的忠貞品質(zhì)和超人才智,在當(dāng)年七國爭雄渴求人才的時候,屈原哪里不能去?他到哪里都會受人歡迎,都會得到重用。進(jìn)一步說,屈原可以學(xué)孔丘孟軻,不難以仁義之說游齊梁。退一步說,屈原也可以學(xué)蘇秦張儀,輕松做諸侯上客。他偏偏死守楚國,盡忠于那一對親小人遠(yuǎn)君子的懷王父子,這未免太想不開了。可是,屈原的偉大就在于他的想不開。果真想開了,他就不再偉大,亦不過一枚凡夫俗子。屈原是楚人,他就一定忠于楚國。雖然憤而投江,自暴自棄了,他卻不去效力鄰邦,做有害于故國的事情。
在那篇文章末尾,張恨水借用曹雪芹的幾句話,贈屈原,贈《離騷》:“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兒時的張恨水讀不懂《離騷》,“云里霧里”的《離騷》,自然是“滿紙荒唐言”。后來的張恨水,讀懂了《離騷》,他便讀出“一把辛酸淚”來。不怪屈原死心眼了,因?yàn)閺埡匏獾谩峨x騷》個中滋味。
張恨水于那年的端午節(jié)作了幾首詩,卻沒有在端午節(jié)當(dāng)天發(fā)表,節(jié)后幾天才發(fā)表。張恨水的詩沒發(fā)表于其他詩刊,而是發(fā)表于報紙的白話談話欄目,這樣讀者更廣泛。
其一曰:“蒲劍懸門艾葉香,貞臣故事話瀟湘。誰將角黍投江祭,只有朱門投送忙”。
其二曰:“湘水無情吊豈知?龍舟競賽始何時?江頭觀渡人千萬,未必人人解楚辭”。
其三曰:“女嬃當(dāng)日詈申申,宋玉風(fēng)流只效顰。若道風(fēng)流重出處,賈生而后更何人?”
其四曰:“立言辭賦未能高,事莽揚(yáng)雄自‘解嘲’。若是九皋靈不味,也應(yīng)羞讀‘反離騷’”。
第五首呢,只寫到一半:“楚弓楚得不須夸,兩女傾城是楚娃。”后面兩句是什么,只有張恨水本人知道了。
“楚弓楚得”是有典故的,張恨水在另外一篇文章《楚王與楚人》里寫到。戰(zhàn)國時楚恭王一次出游,失落了他心愛的烏嗥弓,王的左右很自責(zé),紛紛提出要去尋找。楚恭王卻不當(dāng)回事,對身邊的大臣說,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張恨水非常欣賞這位楚王的大度,身在朝廷卻有民間智慧,他明白肉爛在鍋里的道理。楚王失去的弓,說不定會被某位楚人拾得,知道是楚王的愛物,一定會璧還楚王。哪里需要楚王手下的人興師動眾,私下里尋找呢。
讀到張恨水引用“楚弓楚得”的典故,我隱隱感覺到,張恨水是在替屈原惋惜。作為楚國名臣,屈原咋就沒遇上這位開明的楚王呢?再說,同樣在楚國,都是楚王,差別咋就這么大呢?七言四句,只寫了頭兩句,張恨水便打住了,不再往下寫。他覺得話說遠(yuǎn)了,就此擱筆。
□ 合肥 王張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