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母親從鄉(xiāng)下帶來幾把苦筍, 見著那白里透著青嫩的苦筍,我甚是喜愛。苦竹一般生長在大山深處陰涼的地方,長得清秀挺拔仿若一位翩翩少年。竹竿細長,如笛子般大小,高不過兩三米,竹節(jié)突出,竹葉細長青綠,適合作為觀景植物。每年到三四月,喝過春雨的苦筍就在山林間蹭蹭往上長,這時候大家就會開始往山上去尋找苦竹林。一直都在山里勞作的母親也會從山間小路旁挖些苦筍回來給我們嘗鮮。
苦筍又名甘筍、涼筍,生長于崇山峻嶺之中。這生于山野之中的苦筍,含豐富的纖維素,其質(zhì)地脆嫩、色白,清香微苦,回甜滑口,以春末出土的筍苞為佳。宋代文學家、詩人蘇東坡稱贊苦筍“待得余甘回齒頰,已輸巖蜜十發(fā)甜”;宋代另一大詩人陸游還親自烹制筍,有詩曰:“薏實炊明珠,苦筍饌白玉……山深少鹽酪,淡薄至味足。”
我喜歡苦筍,還是喜歡它生機盎然、蓬勃奮發(fā)的姿態(tài),喜歡它平實易得,山野田邊、村前村后隨意生長。古人有詩云:“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當苦筍出土時,干脆把柴門緊閉不許人走,有賓客來訪也不接待,這般的不近人情,只是為了讓雨后苦筍能長成竹林,小氣得可愛!
苦筍嫩鮮、爽脆。食用苦筍必須懂得去除苦味的制作方法和烹調(diào)常識。母親說,去除苦味的最佳方法,先將苦筍外殼用刀縱切后剝?nèi)スS殼,整條放在滾湯里煮七成熟,撈起用刀背拍扁,用手撕成筷子大小的小條,放在清水里浸泡24小時以上(其間適當換水)。而后撈起淋干,切成筍段即可烹調(diào)。
有人說苦筍味鮮如魚雞,梁實秋在一篇文章里贊其“細嫩清脆”。清明前后,是大吃苦筍的時節(jié)。素燒和烤肉都好吃。最好是用土灶大鍋燒筍,煤爐子也可。素燒兩法:一是切大塊后下到大鍋里,只放腌咸菜的汁水,不放任何調(diào)料就很鮮,用來下飯剛好。二者紅燜,筍塊下鍋后放菜油、味極鮮醬油和黃酒,不要放水。等筍的水分出來后,繼續(xù)烤,中間要不時地翻炒,等全部的水分都收干、看不到筍的本色了,才能起鍋。
苦筍號稱葷素百搭?喙S用來燒肉,鮮肉、咸肉都可。鮮肉最好是五花肉,燉或是烤,直到肉的油都出來了,肥肉一夾就碎就可以了,那肉味就像東坡肉一樣,但比東坡肉簡單易做。筍香和肉香混于一體,美妙無比。 鄉(xiāng)下的母親多喜歡將苦筍和排骨一起煮湯,煮出來的湯色濃白,有著排骨的鮮味又有苦筍的清苦,吃一口味蕾盡開。
時下,又是苦筍飄香的季節(jié),每當走在竹林里,思緒總會在崇山峻嶺之間飄飛。每我慢慢品嘗苦筍后,會發(fā)覺苦筍剛吃下時感覺苦,可再回口卻有一種爽甜之感。苦筍之味,猶如回顧人生:初入口時也許會感覺苦澀,難以下咽;待回味時,卻讓人體會到濃濃的甘甜。
廣西鐘山 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