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樂黛云
一名女性被人稱為先生,一定不同凡響。她肯定在某個領域作出了出類拔萃的貢獻,且德高望重,具有獨特的風范和魅力。無疑,我們的老師樂黛云教授就是這樣的一位先生。當年湯先生還在世時,每次我去看樂老師,湯先生開門見到我時總是會向屋里喊一聲:“樂先生,小高來了。”連湯先生都稱呼樂老師為先生,可見,她的先生地位是無可置疑的。
樂先生一生活成了傳奇。在20世紀的許多關鍵時刻,她都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初進北大時,她的傳奇就自來來往往的同學的敘述中飄入我的耳朵。學生時代,她就是地下黨員,緊要關頭說服沈從文留在了新中國。
她的狀態(tài)都是飽滿的
我初次見到這位“風云人物”時,立馬被她身上散發(fā)出的無窮魅力擊中,那是她的笑聲,她的坦蕩,她的率真。這一切都屬于激情的青春和自我。那時我恍然悟到,年齡原來是一個多么沒有尺度的東西,時間可以把她的皮膚吹皺,可以讓她的身體不再挺拔,但是精神卻不會凋零。她見識過所有的東西,她經(jīng)歷過無盡的苦難和傷痛,過去的、現(xiàn)在的、中國的、西方的,可她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化在博大而廣闊的胸懷里,老如頑童,心如赤子,單純?nèi)缫弧?/p>
以后任何時候見到她,她的狀態(tài)都是飽滿的,她的語速非?,跟她聊天就像是跟在她后面奔跑,她總是毫不猶豫地跑著,跑過苦難的歲月,跑過了很多風景,她還是那個跑在最前面的人。這種姿勢屬于青春和生命,她是一棵飽經(jīng)風霜還恣意生長的大樹。她以自己的生命溫度去感知歷史,觸摸現(xiàn)實,她既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歷史的書寫者。她像一把熱情的火,能把身邊的每個人都點燃起來,誰又能受得了她光芒萬丈的魅力?我每次給她電話,說著說著就大笑起來,她也跟著大笑,我們一起大笑不已。她說,聽到你的笑聲真好,我說聽到你的笑聲真好,我們又大笑起來。她的笑聲穿越歷史,從青春的北大、革命的北大,一直彌漫到120年的北大。
我或可以用以下幾個關鍵詞來描述樂先生:豪爽、俠義、果敢、魄力、魅力、迷人、包容、好奇。她說:“不管你說什么,你愛說什么說什么,我愛做什么做什么。假如當初我只聽別人說而自己不做,那么根本就沒有比較。”大家閨秀和學者氣美妙結合,知識分子的理想和率真質(zhì)樸的鄉(xiāng)野之氣渾然一體,這讓樂先生具有一種特別迷人的魅力。她是兩個出色孩子的母親,哲學大師的妻子,事業(yè)有成的學者,一個保存了自己個性和豐富性的可愛女人,一個女人要同時具有這些奇妙的元素是多么的艱難,可是,樂先生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徹底。
選擇回到北大走學者之路
自1994年至今,我認識樂老師都快三十年了。我對樂老師的了解不斷增多,樂老師讓我感動的事實在太多。她身上既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又有文化英雄的豪邁。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大建邱德拔體育館,計劃要拆掉校內(nèi)一所清代園林建筑——治貝子園,當時這是中國文化書院之所在。眼見得北大校園內(nèi)一所美麗的古典園林將不復存在,樂先生拍案而起,和湯先生一起聯(lián)名上書,奔走相告,最終保全了北大內(nèi)的這所清代古典院落。每次路過被周圍高樓逼迫下的治貝子園,我都對樂老師油然而生敬意,覺得這座隱藏在喧囂和熱鬧背后的寧靜院落門口的老子像好像跟這個時代有些格格不入的淡定,通過歷史的煙塵仿佛在凝望著什么。
1948年,樂黛云同時考上了四所大學:北京大學、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她父親堅持讓她在家門口的貴陽大學上學,可她志在遠方,不惜以死威脅,堅持要上北京大學。一位17歲的貴州姑娘,輾轉北上,來到依然硝煙彌漫的北京,革命和浪漫的情懷始終云繞著她。入學北大后,她很快加入了黨的地下組織,深夜里借著手電筒的微光校對油印的革命宣傳品。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青年節(jié),她曾是那位在天安門城樓上給劉少奇同志獻花的北大女生。1950年夏天,她作為北大學生代表到布拉格參加第二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大會結束后,全國學聯(lián)駐外辦事處主任吳學謙希望她留在布拉格工作,并指出了一條上莫斯科大學的道路,可她選擇回到北大走學者之路。
直到20世紀80年代,樂老師的學術生命才真正開始!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后,她是第一批到美國學習的中國學者,她像一個盜火者,學術上的普羅米修斯,全心全意地投身學術,吸收新方法、新學科。她與美國同行合作研究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心靈史,創(chuàng)作了英文版的To The Storm,此時她對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方法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此投身于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比較文學。
我們那時很單純,很美好
她回到北大,她是扛著大旗傳播火種的學術勇士,不知疲憊地傳播比較文學的理念和方法,她聯(lián)合季羨林和李賦寧等老一輩比較文學學者,成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1985年第一屆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在深圳大學成立,來自現(xiàn)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藝理論等領域的各路人馬匯聚深圳。
有時候,一個人的境界、氣勢和風度會影響到一個學科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沒有樂黛云先生,中國的比較文學大概也會發(fā)展起來,但是,它的發(fā)展速度、陣容、方向和氣勢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樂老師曾是比較文學學科的統(tǒng)帥,組建起了中國比較文學的強大方陣。她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有志于學術的,她都拉著一起向前走。她是比較文學界的活菩薩,有求必應,幫助來自五湖四海的學術伙伴,一起支撐起中國比較文學的廣闊天空。
朗潤園那個普通的小三居里住著一位哲學大家,一位比較文學領袖,上世紀80年代他們一起做中國文化書院,辦文化講習班,90年代以來湯先生吸收樂先生的新方法來研究中國哲學,樂先生吸收湯先生的哲學闡釋學來深化比較文學,雙劍合璧,無往不勝。一個性子慢,一個性子急,一個智慧,一個激情,未名湖邊的兩只小鳥共同構筑了深邃而寬廣的學術天空。他們的生活和學術是“和而不同”的最好樣板?上,湯先生先走了,一只小鳥先飛到天堂,留下腿腳不便的樂先生一人。
跟所有深愛中的女人一樣,樂先生有時會情不自禁地談湯先生,談他們的相識和戀愛。有一次,我?guī)押狞S勇先生采訪樂先生,請她談對文化的看法,可她說著說著就說到當年跟湯先生相戀的故事,聽得我目瞪口呆,這是我第一次聽樂先生談自己的戀情。
湯先生是高她一級的哲學系同學,兩個人都在學校學生會,一次學校組織去昌平勞動,兩個人談天說地,感覺很默契。休息時,穿著工裝褲的樂同學躺在草地上,看著遠處的青山和白云,湯同學就地捧著一棵小草,獻給開朗的樂同學。樂先生哈哈大笑:“我們那時很單純,很美好,不像現(xiàn)在的年輕人!”
據(jù)《中華讀書報》 高秀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