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1504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88.6%的受訪家長坦言自己曾過度幫助孩子,70.0%的受訪家長覺得這樣會導致孩子失去獨立性,依賴家長。81.8%的受訪家長建議擺正位置,讓孩子獨立自主地成長。
數(shù)據(jù)會說話:多數(shù)家長都認為自己曾過度幫助孩子,但也普遍認為這樣不好,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性。解決之道,還在家長自己擺正位置。只是,這些看似正確的話,能否落實在行動中,也許并不樂觀。
何為過度?沒有一個科學的定義,大概是指不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總要插手。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大多也只是發(fā)生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很多家長即使想介入,恐怕也有心無力了。
并非所有的家長主觀上都愿意過度幫助。以近年來多地教育部門“禁止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è)”為例,有的家長工作繁忙,忙碌一天后還要批改和檢查各項作業(yè),稍有遺漏就會在家長群中得到“被點名”的待遇……進一步說,看似是批改,甚至只要求簽字即可,但本質(zhì)上都是校內(nèi)教育的延伸,因為家長不可能只檢查是否完成,而不關注對錯。既然家長最后要檢查,于是很多孩子就會養(yǎng)成依賴心理,稍有難度的題目都會空下,等著家長來輔導。一來二去,過度幫助就成為現(xiàn)實,家長成為了家庭教師。加上作業(yè)量大、難度高,導致孩子睡覺時間過晚,家長看著心疼,所以原本很多應當孩子獨立完成的事兒,家長也會代勞。
至于有些創(chuàng)新性的作業(yè)和手工作業(yè),難度和要求遠遠超出孩子的實際能力。家長不介入,作業(yè)就完不成甚至慘不忍睹,在看到別人都紛紛代勞之后,也沒有幾個家長能夠堅持“你的事兒,我不管”。其實,學校和老師也并非不知道家長代勞,只是很多時候也更在乎結(jié)果,而非孩子從中會收獲什么。
說到底,“過度幫助”還是成功焦慮在作祟,不能眼看著孩子受一點挫折,無時無刻不想讓他從成功走向成功。隨著社會進步與成功標準的多元,這種焦慮會慢慢緩解,過度幫助也會逐步向適度幫助靠攏。
宋鵬偉